郑和七次下西洋时究竟是怎么保存食物的

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先后七次,历时二十八年,行程几万海里,远达非洲东海岸,如此浩大的工程,没有完善的后勤保障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人们对郑和下西洋如何保存食物津津乐道,试图寻找这个的不解之谜的答案 。
郑和下西洋
据现有资料表明,郑和的船队很重视后勤补给,船队中有专门的保障给养的船只,而且船员们在船上带上了黄豆,黄豆可以发豆芽,这样就有了新鲜蔬菜,保证了维生素的补充 。而且船员还饲养了马、羊等牲畜,既可以当做交通工具又可以补充必要的营养,还要鸡、鸭等活禽,这些都是船员维持体力的必备食物,这样就保障了即使在长时间不能靠岸补充新鲜淡水河食物的情况下,依然不会出现败血症等疾病 。
另外郑和下西洋在保存食物方面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缴获地方的物资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上都携带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主要就是打击沿路的海盗,而一旦打败他们,郑和便派人缴获他们的物资,占领他们的基地,这也是船队在茫茫大海中能够得到有效补给的重要手段,因为单靠随身携带的食物,远远不足以抵御茫茫大海的风险 。还有就是将伤员安置在就近的小岛上,等待他们痊愈后再带上,这样就减轻了船队负担,也有效遏制了疾病的传播 。
明朝郑和几次下西洋
关于郑和几次下西洋的问题,郑和实际上一共下了七次的西洋 。第一次下西洋是发生在1405年,也就是永乐三年,郑和从南京的龙江港出发,在永乐五年的时候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是发生在1407年的10月也就是永乐永乐五年九月份,他这次下西洋经过了好几处地方,有文莱、泰国、印度等地,还在锡兰山把佛牙带回来了,最终在1409年回国 。
郑和下西洋图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经历是从太仓刘家港出发的,这次随同的人有姚广孝、马欢等人 。他们到达了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在回国的路上再次拜访了锡兰山,于1411年的7月回国了 。第四次下西洋发生于永乐十一年,翻译官马欢跟随绕过阿拉伯半岛,第一次航行到达东非的麻林迪,两年后回国 。之后便有麻林迪的使者前来进献长颈鹿 。
永乐十五年五月,郑和带着蒲日和一同前往,经过泉州到达占城、爪哇,最远的地方便是东非的木骨都束、麻林等国家了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发生在永乐十九年的正月,他们前往孟加拉,可是途中官船遭遇大风大浪,摇摆不定,船中的人皆啜泣,继而跪拜祈求神灵保佑,之后风平浪静了,但是中途返回了 。这一次下西洋可谓是历经磨难 。永乐二十二年时,明成祖驾崩,仁宗登基,然而国库空虚于是下西洋的活动便停止了 。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从龙江关出水的,返航后的郑和因为劳累过度在宣德八年四月逝世于印度,继而船队由王景率领返回 。郑和几次下西洋的事件开拓了许许多多的海外贸易,促进了亚非各国之间的交流 。
郑和下西洋的船有哪些类型
郑和下西洋,走的是海路,开拓了我国航海领域新的探索,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工具,也就是郑和下西洋的船,可以说是极其关键的,郑和下西洋的船并不同于一般的船只,史册中有一定的记载 。郑和下西洋的船只,分为了好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船只都有哪些功用呢?又以什么名字来命名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细细研究 。
郑和下西洋的船
郑和下西洋的船只从名称和作用上来区分,一共有五种类型的船只 。
第一类,这类型的船叫做“宝船” 。这种船只在整个航海行程中只有很少数量的,据不完全统计,估计在郑和下西洋的整个行程中,总共出现的数量不超过65艘 。这种船只的特点是很大,其体积远远超于一般的船只,一次性可以容纳上千人 。宝船的舵比一般的船都要大,需要两、三百人才能拉动,这种船的作用主要是容纳空间大,可以载物或者载人,在当时算是比较大的,能上宝船的人除却主要的指挥还有一些外国使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