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middo;魏书middo;桓阶传》原文翻译,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

【《三国志middo;魏书middo;桓阶传》原文翻译,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 。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 。父丧还乡里 。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 。后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袁举州以应绍 。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 。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 。今表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 。明府必欲立功明义 。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 。”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 。”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迁赵郡太守 。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 。时太子未定,而临葘侯植有宠 。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诔,前后恳至 。魏书称阶谏曰:“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于是太祖知阶笃于守正深益重焉又毛玠、徐奕以刚蹇少党,而为西曾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 。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 。太祖欲自南征,以问群下 。群下皆谓:“王不亟行,今败矣 。”阶独曰:“大王以仁等为足以料事势不也?”曰:“能 。”“大王恐二人遗力邪?”曰:“不 。”“然则何为自往?”曰:“吾恐虏众多,而晃等势不便耳 。”阶曰:“今仁等处重围之中而守死无贰者.诚以大王远为之势也 。夫居万死之地,必有死争之心 。内怀死争,外有强救,大王案六军以示馀力,何忧于败而欲自往?”太祖善其言,驻军于摩陂 。贼遂退 。文帝践阼,迁尚书令,封高乡亭侯,加侍中 。阶疾病,帝自临省 。后阶疾笃,遣使者即拜太常,薨,帝为之流涕,谥曰贞侯 。子嘉嗣 。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桓阶传》)
桓阶,字伯绪,是长沙临湘人 。长沙太守孙坚推荐桓阶为孝廉,朝廷任命他做尚书郎,因父亲去世回到乡里 。正赶上孙坚攻打刘表战死,桓阶冒着危难到刘表处请示参加孙坚丧事,刘表认为他讲道义而赞许他 。后来魏太祖(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互对抗, 刘表率领荆州来响应袁绍 。桓阶劝说长沙太守张羡:“办大事不从道义出发,没有不失败的,所以齐桓公率领诸侯来尊崇周天子,晋文公驱逐了叔带来接纳周王 。现在袁绍违反了这一点,可是刘表响应他,这是招致灾祸的做法 。您想要建立功业昭明道义,保全福禄远离灾祸,不应该跟他做法相同 。”张羡说:“既然如此,那么我倾向哪一方才行呢?”桓阶说:“曹公虽然力量弱小,但依仗道义而起兵,拯救朝廷的危难,接受皇帝命令而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现在如果占据四郡据有三江之地来等待一曹公来到,为他做内应,不也行吗?”张羡说:“好 。”曹操平定荆州,听到桓阶曾为张羡出过计谋,很惊奇,征召他为丞相掾,升任赵郡太守 。魏国初建,任虎贲中郎将侍中 。当时太子还未定,临茁侯曹植又有宠 。桓阶多次在曹操面前说曹丕有品德,年龄大,应立为太子 。公开说和密谏,前后十分恳切 。魏书记载桓阶劝谏说:“如今太子仁义在你各个儿子中是最好的,名扬海内,仁慈圣明明达世情,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然而刚刚大王拿曹植来问我,我确实迷惑不解 。于是曹操知道桓阶恪守正道,更加看重桓阶 。另外毛玢、徐弈因刚强不阿和不结帮派,西曹掾丁仪对他们很不友好,多次在曹操面前说他们的短处,全靠桓阶调解才保护了他们 。曹仁被关羽围攻,曹操派徐晃前去救援,没有解围 。曹操准备亲自南征,因此询问群臣 。大臣们都说:“大王要不快点走,就要失败了 。桓阶独自说:“大王你认为曹仁 等人遭到战事,能够正确处理吗?回答说:“能 。“大王你是否怕他们二人不全力以赴吗?.回答说:“不 。“既然这样,那么你为何要亲自出征?“我恐怕敌人势众,徐晃等力量不够 。”桓阶说:“如今曹仁等人处于重重围困之中而没有叛变,确实是因为大王在远方为他们做后盾 。处于必死之地,一定有以死抗争的想法 。外有强大的援救 。大王巡视六军以表示有余力,何必忧虑失败而亲自前往?”曹操认为他的话很对,驻军于摩陂,敌军后来撤退 。曹丕登基,升桓阶为尚书令,封高乡亭侯,加封侍中 。桓阶生病,曹丕亲临探问 。后来桓阶病重,曹丕派遣使者加封太常,桓阶死,曹丕为他痛哭流涕,谥号贞侯 。儿子桓嘉继承爵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