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与孙子兵法媲美的成吉思汗兵法:蒙古兵学战略

13世纪 , 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征服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 , 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 , 奠定了蒙古兵学在世界军事史的历史地位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在短短六、七十年的时间里 , 攻取那样广大的地区 , 并且攻必取 , 战必胜 , 西方史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时蒙古军队的武器比别人更精良而且更适合于实战使用;成吉思汗兵制比较完善 , 军纪严明;将领多巧于计谋 , 擅长兵法和战略 。”(《大统帅成吉思汗兵略》 , 234页 , 呼和浩特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1991)由此可见 , 蒙古兵学中有十分丰富的军事思想 , 本文就蒙古兵学中的大迂回战略 , 做如下粗浅的的探讨 。
一、大迂回战略源于蒙古族的围猎 , 它的突出特点是 , 在使用力量之前 , 先用计谋将对方制服 。它与孙子的“诡道”思想一脉相承 。蒙古兵学中的大迂回战略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在长期的征战中所形成的作战韬略之一 。在全面侦察敌情、地形的前提下 , 蒙古军队凭借骑兵的持久耐力和快速机动能力 , 经常越过人们难以想象的大漠、险滩、雪谷、荒原 , 出其不意地向敌人的深远纵深大胆穿插、分割 , 并与下面进攻部队相配合 , 四面包围敌人 , 迫使对方迅速瓦解 。蒙古人作战插图 蒙古军的迂回战略源于蒙古族的围猎 。他们把围猎中的技艺 , 娴熟地运用到战争中 , 许多坚固的城堡 , 变成了他们围困中的野兽 。因此 , 蒙古军队大迂回战略的突出特点是:它不以击溃敌人就算达到战争目的 , 而是用猎人那双狡黠、深邃的眼睛 , 盯着敌人的后方 , 以左右包抄的方式 , 将敌人包围 , 从不给对方留下一条逃生的出路 。即使留有一条生路 , 那完全是一种战术运用 。这种大迂回战略 , 与古代其他军队的进攻方式大相径庭 , 它不直接对敌列阵挑战 , 而是更讲实际 , 手段更隐蔽 。并力图在使用力量之前 , 先施“计谋”将对方制服 , 与孙子的“诡道”思想一脉相承 。
孙武总结战争规律 , 提出了兵以诈立的“诡道”思想 , 从此 , 春秋以前以“仁义”为核心的战争指导思想在战国时期已销声匿迹 。但随着封建帝国的建立 ,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 把民间的兵书视为祸水 。随着儒家思想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 兵家的“诡道”思想渐渐出现了断流 , 更谈不上继承和发展 。而成吉思汗 , 在战争实践上 , 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诡道”思想 。当然 , 这并不是说成吉思汗熟读《孙子兵法》 , 而是说成吉思汗在与兽、与部落、与外敌长期的争斗中 , 同样悟出了这一真理 。因为规律性的东西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作用 。我们从成吉思汗战略侦察团队的行动中 , 就能看到孙子的“诡道”思想被他们运用得多么娴熟 。成吉思汗远征欧洲前 , 派速不台和哲别担任侦察任务 。他们穿过格鲁吉斯坦 , 打败了乔治亚的精锐团队 , 随后越过高加索的黑岩绝壁 , 来到贴尔克盆地 。这里已有一支很强大的军队正等着他们 。蒙古军队的确太疲劳了 , 激战一天胜负未决 。第二天 , 他们带着黄金和贵重的布、优良的马来到库曼人的营地 , 对他们说:“我们是同族 , 为什么要和外国人联合攻打你们的兄弟 , 他们给你们的好处 , 可以从我们这里得到 。”库曼人带着蒙古军队送来的厚礼离开他们的同盟者远去 。速不台却乘机追击并打败他们 , 索回了刚赠给他们的全部礼品 。如果要讲仁义道德 , 速不台可谓犯了大忌 , 但他遵循的是战争规律 。他们的侦察行动 , 促成了成吉思汗远征欧洲18年的计划 。由此可见 ,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 , 不仅是一种军事行动 , 更重要的是一种与孙子一脉相承的思想 , 在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中 ,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