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与孙子兵法媲美的成吉思汗兵法:蒙古兵学战略( 三 )


此后蒙军乘胜进围汴京 。金亡近在咫尺 。但蒙军南下灭宋的战争却持续了45年之久 。这也许是他们遇到的众多对手中最难对付的一个 。因为南宋所处的江淮地区 , 河渠成网 , 城镇林立 , 除蜀口、襄阳、淮河防线外 , 西段是连绵不断的高山峡谷 , 东段地处淮河下游 , 水道众多 , 后方还有长江天堑 , 都不利于骑兵作战 。但蒙古军队能审时度势 , 避实就虚 , 发挥特长 。他们选蜀为战略进攻要害 , 因为蜀地富饶 , 南宋近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四川 。此外蜀地地理条件尤为重要 , 蒙军若夺去四川 , 就可以过三峡 , 顺流东下 , 直逼江东 。窝阔台为发挥蒙古骑兵的特长 , 沿用灭金时宽正面、大纵深的迂回包围战略 , 在东起江淮西至川陕的宽大正面上发起进攻 , 力图越过长江 , 进入江南作战 。但由于兵力分散 , 各战区虽有突破 , 终因气候不适 , 加上中军主帅死于军中 , 只好中途撤退 。蒙哥汗继位后吸取窝阔台失败的教训 , 在占领区开始设官、筑城 , 为持久战作准备 , 从而避免了春去秋来 , 战果得不到巩固的缺陷 。在战略指导上 , 仍以攻占巴蜀为首要目标 , 同时派忽必烈率军经略云南 , 目的是迂回西南攻其腹背 , 然后北上 , 接应主力 , 东下临安 。可惜蒙哥汗在实施他的大迂回战略时 , 却因自己恋战 , 遇坚必攻 , 使其主力钝于四川的钓鱼城下 , 直至自己中石身亡 , 从而影响了整个战略目标的实现 。今天 , 当我们研究蒙军灭宋的战略思想 , 无不为他们开辟的广阔战场所折服 。蒙军的大迂回战略使金束手就缚 , 使宋廷的沿江防御失去天堑屏障 。虽然蒙军攻宋的前两次迂回未实现预期战争目的 , 但当时忽必烈的军队事实上已迂回云南大理 , 经过近一年征战 , 兀良哈台平定了“大理五城八府四郡 , 泊乌、白蛮等37部”(《元史·兀良哈台传》)并与四川蒙军汇合 , 从而使蒙宋正面战场决战时机成熟 。若不是蒙军钓鱼台受挫 , 兀良哈台军就可以奇兵出广西拊京湖宋军之背 , 然后直下临安 , 这样 , 南宋的灭亡 , 就可能提前几年 。由此可见 , 蒙军的大迂回战略可以创造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有利战机 , 可以乘虚使敌我双方力量发生变化 , 并从根本上打乱敌人的部署 , 迫敌就范 。
四、大迂回战略是将帅胆识和军队力量结合的产物 , 从某种程度上讲 , 它不仅仅是个方略问题 , 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 。成吉思汗独特的军事体制和治军思想 , 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军队 , 从而使他的战略思想得以实施 。研究蒙古兵学中大迂回战略的具体运用 , 从中可以发现 , 大迂回战略不仅仅是个方略问题 , 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 。作出大迂回的决策需要雄才大略的统帅 , 执行大迂回战略任务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 否则大迂回战略只能是纸上谈兵 。
成吉思汗是举世公认的伟大战略家 , 他能对复杂敌情作出正确判断 , 果断决策 。蒙古军西征花剌子模之前 , 当时成吉思汗面临来自三方面的挑战 , 一是与金国长达9年的战争 , 二是西夏的反叛 , 三是斩其使臣、屠其商队的花剌子模 。成吉思汗权衡利弊 , 采用稳住西夏 , 牵住金朝 , 全力西征花剌子模的策略 。西征花剌子模分三路进军 , 大军在开进中 , 派哲别一路绕到敌后 , 向敌战略上敏感的卡什加尔方向迂回 , 切断花剌子模与阿富汗、呼罗珊之间的联系 , 掩护主力战略展开 。大皇子术赤、大将军哲别率领三万人的军团 , 穿过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地带——帕米尔和天山山脉之间的谷地 。当时“他们在一丈多深的积雪中行军 , 他们攀登4千多米被雪覆盖的吉西列阿尔多和铁列古达巴干两个高峰的道口 。在大风雪中 , 用牛皮包住马腿 , 人穿双层的皮毛大衣 , 在7千多米的高山之间 , 在冰天雪地中前进 。他们为了暖和身体 , 用小刀切开马的血管 , 吸喝了马的温暖的血液 , 又把血管封闭起来……” 。(《大统帅成吉思汗兵略》 , 150页)这段史料 , 反应了蒙古军队在人类军事史上所创造的奇迹 , 它使汉尼拔和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脉的行动显得逊色 。当蒙古军队突然出现在费尔干纳盆地 , 莫罕默德率领的精锐部队正等着他们 , 疲惫的蒙古军队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 , 以惊人的机动作战与敌人会战 。激烈的战斗持续到深夜 , 各自鸣金收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