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真相:积贫积弱还是黄金时代?

为了制造改革的舆论 , 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上了一道《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 全面批评宋朝前期因循苟且的萎靡政局 , 特别是财政制度非常落后 , 以致皇帝虽然很节俭 , 但是百姓还是不富裕;皇帝虽然很勤政 , 但是国力还是不强盛
他们为什么将宋朝描述成贫弱王朝
一种是宋朝的改革派 , 一种是近代的一些史学家
相当长时间以来 , 宋朝给人积贫积弱的印象 。将宋朝描述成贫弱王朝的有两种人 , 他们都怀抱着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 。
一种人是宋朝的改革派 。宋朝的改革兴起于庆历新政 , 至熙宁年间的王安石变法达到高潮 。改革总会遇到各种阻力 , 有的来自作为顽固派、保守派的既得利益集团 , 如庆历新政时期的夏竦集团;有的则来自不同改革路线的政敌 , 如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司马光 。
【宋朝真相:积贫积弱还是黄金时代?】为了论证改革的势在必行 , 必须将宋朝的现实描述得非常不理想 , 将改革的目标与未变革的现状对立起来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 积贫积弱也就成为改革派描述宋朝现状的一种模式 。为了制造改革的舆论 , 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上了一道《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 全面批评宋朝前期因循苟且的萎靡政局 , 特别是财政制度非常落后 , 以致皇帝虽然很节俭 , 但是百姓还是不富裕;皇帝虽然很勤政 , 但是国力还是不强盛 。甚至说只是侥幸没有遇上严重的天灾人祸 , 才保宋朝百年平安 , 暗示宋朝的统治早已摇摇欲坠 。在一片富国强兵的呼唤声中 , 宋朝日益被描述成为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 。
但是 , 王安石变法是失败的 。宋朝以后掌握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学思想 , 是由宋朝的程颐、朱熹等人开创的 , 这些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学术思想上 , 都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 。理学家倒也不一定反对富国强兵 , 但认为只有通过拯救道德人心才能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 。所以理学家强调的是王安石心术不正 , 而不是宋朝如何的积贫积弱 。
古代文人对于宋朝的一般印象 , 主要还是大兴文治 , 因为宋朝结束了五代的乱世 , 也结束了武人掌权的政治 , 通过科举 , 将国家的治理托付给了文人 , 文人对此还是颇有点感激涕零的意思 。当然 , 面对北方的强敌 , 宋朝在军事上始终不占据优势地位 , 非但不能收复燕云 , 甚而亡于金、元 , 因此批评宋朝国势太弱者也大有人在 。清初的王夫之直接指明 , 宋代其实是“弱而不贫” , 他说仁宗皇帝“过于弛而积弱也 , 实不在贫也” , 神宗皇帝则犯了“以贫为虑 , 而不知患不在贫”的错误 。
将宋朝描述成积贫积弱的第二种人 , 则是近代的一些史学家 。面对近代中国遭遇的劫难与屈辱 , 以及中国在西方列强面前所暴露出来的贫困孱弱 , 近代知识分子无不痛心疾首 。特别是在日军侵华的背景下 , 有些历史学家将对国家的感情投射到历史上 , 宋朝就成了他们抒发抗战决心与悲愤心情的一种寄托 。比如研究宋史的代表人物邓广铭先生 , 他于抗战时期的研究专注于宋代的抗金英雄辛弃疾、韩世忠、岳飞、陈亮等 。而据当代史家考证 , 宋朝积贫积弱的说法 , 也正是在日军侵华的背景下出现的 。到1963年 ,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3册中 , 明确将“积贫积弱”作为一个词组来描述宋朝 , 说宋神宗将“王安石召入政府 , 用为参知政事 , 要倚靠他来变法立制 , 富国强兵 , 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中国史纲要》是很有权威的教科书 , 影响极大 , “积贫积弱”也因此成为国人对宋朝的一般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