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均田制?均田制简介

什么是均田?
均田制 , 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 , 土地为国有制 , 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 。
北魏初年 , 鉴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 , 人民流离失所 , 户口迁徙 , 田地大量荒芜 , 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 , 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 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 , 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
【什么是均田制?均田制简介】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 。后来的隋朝和唐朝初期仍行此制 , 在唐中叶以后 , 人口增加 ,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 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制破坏严重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 , 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 , 实行两税法 , 均田制被废止 。
均田令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开创性措施 。这一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 , 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有积极的作用 。
均田制的目的是建立一套限额授受的土地制度 , 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 缓和被统治者的反抗 , 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 , 以利于政府对农民的控制 , 以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 保证政府赋役来源 。同时通过奴婢、耕牛受田(隋以前)或依照官品授永业田(隋以后)等方式 , 保障贵族官僚地主利益 。
均田制影响
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 , 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 , 生产积极性提高 , 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 , 粮食产量不断增加 , 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 ,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 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 , 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 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 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是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 , 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还有 , 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 , 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 , 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
均田制虽然包括私有土地 , 但能用来授受的土地只是无主土地和荒地 , 数量有限 。因而均田农民受田 , 开始就普遍达不到应受额 。口分田虽然规定年老、身死入官 , 但实际上能还官的很少 。随着人口的增多和贵族官僚地主合法、非法地把大量公田据为己有 , 能够还授的土地就越来越少 。均田令虽然限制土地买卖、占田过限 , 但均田农民土地不足 , 经济力量脆弱 , 赋役负担沉重 , 稍遇天灾人祸 , 就被迫出卖土地 , 破产逃亡 。地主兼并土地是必然要发生的 。
正因为如此 , 均田制在北魏实施以后不久即被破坏 。经过北魏末年的战乱 , 无主土地和荒地增多 。继起的东西魏、北齐、北周、隋 , 施行之后又破坏 。隋末农民起义后 , 人口大减 , 土地荒芜 , 新建立起来的唐王朝重新推行均田令 , 成效显著 。唐高宗以后 , 均田制又逐渐被破坏 。随着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 国有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转化为私有土地 。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 , 土地还授实际上已不能实行 。德宗建中元年实行两税法后 , 均田制终于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