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72潜艇严重事故带伤挫败外军高强度围堵( 三 )


因为海洋内部充满了动态变化的流体 。即便是372潜艇再次来到险情爆发的海域,却不见得再次碰到这个危险的“水下断崖” 。“这不等于说开车随时可能出现断崖 。”“没错 。但你别忘了我们潜艇可是会‘飞’的 。”在海洋这个三维环境中,潜艇实际就相当于在海水介质中翱翔的“飞行器” 。即便是应对捉摸不定的掉深,潜艇依然可以通过发动机增速和舵面配合,来增加升力“飞过断崖”,或者采取水柜供气的办法,增大浮力来提升高度 。“但当时潜艇的主机舱管路却发生破损,这等于把我们逼到了死角上 。只有向所有水柜供气才能求得一线生机 。不过,王红理不是“言出法随”的神仙,372潜艇闯过鬼门关,靠的是及时准确的命令,也靠着全艇几十名官兵超水平的配合,甚至舍生忘死的决绝 。只有平安归来的372潜艇官兵们,能告诉采访人员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走近是不够的,只有走进这艘潜艇,采访人员才能感同身受那惊心动魄的3分钟 。
与人奋斗,与敌奋斗,其乐无穷
生与死的考验刚刚结束,进与退的抉择接踵而来 。正是潜艇官兵在几个小时内迅速将经航电机恢复,才有了进或退的选择,这实际是一个好消息,说明潜艇又具备了机动能力 。“高压气决定潜艇上浮下沉的能力,由于当时艇上电量充足,压缩机又是可以恢复来制造高压气,因此我决定将潜艇下潜隐蔽 。”王红理回忆当时的决定 。采访人员站在狭窄的舱室里面,很难想象372潜艇是如何抢修装备的 。王红理告诉采访人员,全艇上下官兵都是没日没夜的干,那些进水的电气设备,需要用蒸馏水清洗,然后用酒精擦拭,最后再用吹风机和红外灯烘干,一些机电部门人员都是整天趴在设备上修理,心理和生理的压力非常大 。
王红理的思绪,似乎又回到了潜艇起航之时 。“这次任务非常贴近实战,我们艇当时并不清楚情况,在接受命令后就紧急出动,等到了海上充电时,才收到电报执行战备远航任务 。”“仗该怎么打,平时就该怎么练!”王红理认为,敌人不可能给我们充裕的准备时间,这次“背靠背”的突然出动,对部队临战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但这样一次演练计划 。就因为潜艇的故障而打道回府,这会不会影响上级机关的决心?”王红理向采访人员说出了他当时的顾虑 。前进继续执行任务,这是王红理的决心,但指挥员制定决策不能只凭主观的决心和意志,必须建立在科学和实际的基础之上,要看看装备和官兵状态能不能承受 。“当时艇上的临时党委会推迟了一天,我在这一天的等待中看到了希望 。”王红理说,“因为装备在一件件的修复,艇上的同志没有人崩溃、打退堂鼓,大家斗志昂扬 。”最后临时党委会上7名临时党委委员一致决定,327艇“带伤”继续向任务海区挺进,用行动履行对党忠诚的承诺 。
【中国372潜艇严重事故带伤挫败外军高强度围堵】
外军舰机的跟踪监视和围追堵截,并不会因为372艇的遇险而稍有缓解 。“趁你病,要你命”才是战场残酷的常态 。“对手近在迟尺,干部战士没有一人退缩,我当时想,既然我们有‘免费’的陪练,就不能辜负人家的‘美意’ 。”王红理指挥潜艇采取一系列战术动作,与对手斗智斗勇,成功摆脱外军舰机的跟踪监视和高强度围堵,成功抵达任务海域 。“‘天空飞来五个字,这都不是事儿!’那段时间,支队长经常用这句歌词跟我们开玩笑 。”成云朝告诉采访人员支队长王红理的“另一面” 。这是属于潜艇兵的黑色幽默,他们乐在其中 。这是与敌战斗,战天斗海的自信和激情!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