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72潜艇严重事故带伤挫败外军高强度围堵( 二 )


全部水柜供气,产生的数百吨浮力像一把无形的巨手,在竭力托举372潜艇 。3分钟后,掉深终于停止 。紧接着深度计开始缓慢回升 。“从潜艇掉深进水到安全脱险,我们把握住了最关键的3分钟 。正是这180秒的正确处置,让我们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闯过了鬼门关 。”王红理说 。“当然,潜艇如此快速上浮,同样是极为危险的 。”王红理告诉采访人员,如果上面有水面船舶,就会一头撞上去;如果出水的姿态不好,完全可能倾覆或砸到水面上造成艇体断裂 。“潜艇出水后摇晃达20多度,反反复复震荡了好几下,舱内一片狼藉,但372潜艇成功脱离了险情!”
钢铁丛林的奇迹
走向372潜艇主机舱,采访人员觉得脚下的通道,就是一条从钢铁丛林开辟出来的一条“胡志明小道” 。但在艇内走不了几步,稍不注意上下左右凸出来的管路和设备就会给你的身上留下点记号 。“慢慢走,小心点头 。”给采访人员带路的是372潜艇的电工区队长陈祖军 。这位皮肤黝黑、貌不惊人的老士官告诉采访人员,就是在这条狭窄的通道内,当险情发生的时候,有的人20秒就完成了平时1分钟才能完成的动作,有的人光着脚竟跑出了百米冲刺的速度 。当然这种奇迹不是官兵小宇宙爆发,而是372潜艇官兵在平时训练中不断自我加压的结果,越是带战术背景越是多练几招,越是风险项目越是从难从严,这样才能在在灾难面前头不懵、手不抖、腿不软 。
老陈没提他自己,但采访人员知道,老陈当时干了两件足以拯救艇上所有战友的两件事:关闭主电机和封舱 。主机舱分上下两层,采访人员爬到了下层,趴在硕大主电机旁边,才看到了关键时刻断裂的那条管道 。“当时潜艇的深度,相当于几十个大气压,相当于平地将水冲到数百米高的摩天大楼楼顶,以至于断裂管道的水是以雾状形式喷进来,其猛烈程度超出想象!”陈祖军说 。由于现场环境极度恶劣,整个机舱全是水雾,进水声音巨大,陈祖军已经听不到指挥员下达的损管指令 。
“我们听不清你那里的指令,我们正在进行封舱堵漏 。”——这是当时陈祖军向指挥舱报告的原话 。同时当更的轮机兵朱召伟不顾打在脸上生疼的海水,飞速关闭了30多个阀门;而首先发现管道断裂的电工班长毛雪刚则按照陈祖军的命令迅速封闭舱室,寻找破洞进行堵漏 。对于他当时的两个行动,陈祖军只谈了两个如果 。
“如果不关停主电机,主机舱进水将导致全艇短路断电,甚至引发火灾,一片漆黑、氧气耗尽的情况下,我们还怎么自救?”“如果不封舱,大量海水将可能进入其他舱室,前面所有的救援措施就会前功尽弃 。”“如果堵漏失败,你知不知道面临着什么?”采访人员也说出了另一个如果 。“这样的问题,不少人都问过我 。当时就是生死一线之间,所有人的想法,就是如何把潜艇浮上去,哪还有还有功夫考虑生与死?如果换成朱召伟和毛雪刚,也一样会这么干!”“怕死不当潜艇兵”,这是王红理、陈祖军和他的战友们的信条;而绝境中生的希望,不在于私心之中的胡思乱想而是“同舟共济”的信赖 。
生死背后的细节追问
作为一篇典型报道,似乎这里就可以结束,但作为网络报道,还需要更多的细节 。在372潜艇内一间狭窄的小会议室内,王红理支队长向采访人员详细解释了372潜艇掉深的危险性 。“一般来说掉深并不可怕,由于受海水密度和洋流的影响,潜艇在低速巡航中经常有掉深的情况发生,这次危险性首先在于我们在大深度潜航时,碰上了密度变化剧烈地海流断崖 。”王红理说 。原来,372潜艇出于潜艇隐蔽前提的需要,在数百米大深度低速航行 。而潜艇的浮力等于其等体积水的重量,而洋流等造成海水密度突然下降,就等于这一区域骤然减少了浮力,从而引发潜艇掉深,而大深度掉深就很可能造成沉没 。“这就像山间开车一样,前面突然出现一个悬崖,车就掉下去了 。”王红理说 。然而他的下一句话却让采访人员目瞪口呆,“诡异的是,我们潜艇遇到的水下断崖,位置是变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