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务员的退休生活无补贴的房奴日子( 二 )


顺便提一下,这一份没有失业保障、没有连续工龄、也没有情义体恤的古代“公务员”职业,可以说是一个含金量较低的“瓷饭碗” 。有人做过统计:西汉时丞相一职的平均任期才四年多,东汉时三公的平均任期不到两年半 。朝廷要官尚且如此,以下的自然就更惨了:二千石“时有纤微之过者,必见斥罢”,中低层官吏,则有“司隶、部刺史”等纪检官员随时“察过悉劾,发扬阴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就是动不动便打碎了饭碗 。
单从制度上看,魏晋南北朝的退休待遇比秦汉好不了多少,当真照章办事的话,还比不上现代的失业者尚有低保可吃的境遇 。扬州监察干事(从事史)何子平的母亲住在会稽,户籍年龄满八十岁了 。按规定,儿子应该辞职回家,奉养老母以终天年 。州府办公室主任(主簿)顾恺之说:“你母亲的实际年龄不到八十岁,亲友故旧都了解 。在州里当差,好歹还有微薄的俸禄,一辞职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替你办个留任申请吧 。”何子平不肯,说我们当干部的不能带头损害户籍制度的公信力 。顾恺之又建议他回会稽后,在县政府求个公职,既可取禄,又方便就近奉养母亲 。何子平还是摇头,说不能做这种投机取巧的事 。何子平“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即完全靠体力劳动养活老母和自己 。山阴县令褚,“在任岁余,守禄俸而已 。去官之日,不堪自致,因留县境,种蔬菜以自给” 。
公车不能带走,看病自己买单
唐朝规定,异地做官,连最后一次坐公车返回故乡也不行 。唐德宗时,太子宾客孔述睿因老病退休,皇帝为表示关怀,特命公车送回,那就是大家羡慕的荣誉了 。到唐文宗大和三年(829 年)四月,有个四品京官退休,要回故乡浙东养老,向皇帝申请说:家贫路远,请求皇上特批一纸能从长安到婺州一路乘坐公车的驿券 。从此,凡“家贫路远”的京官退休,特许参照此例给予照顾 。
宋代也实行退休就不得再用公车的制度,所以杨万里在临安当官时,早早就攒齐了能使全家人从临安返回故乡吉州的盘缠,锁进箱子,藏在卧室内 。他还经常告诫家人,不许在外面购一物,惟恐一旦退休回家时行李超重成为累赘 。
宰相富弼退休后定居洛阳,常穿着家居衣服,骑驴去郊外游玩 。有一回他路遇水南巡检前呼后拥地出行,巡检是从八品小官,富弼虽已离职,但从二品官员的身份还在,自然不必特意从驴子上下来站在一边给巡检让道 。为巡检开道的前卒大怒,厉声呵斥,急得他举鞭趋驴快走 。假设富老坐在宰相级别的名牌车上,对方就不会当他是乡下土老冒了 。
古代官员在职患病可享受公费医疗,一旦离职,诊疗服药都要花自己的钱 。孟郊贾岛都以诗风清峭瘦硬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又都是在副县职任上退休后因贫病交困缺医少药而死 。当时有些寺庙向社会募捐钱物后举办慈善医疗,免费或廉价给病人施医舍药,韦应物因病从栎阳(治所在今陕西临潼)县令任上辞职后,就住进长安西郊的善福寺治病疗养 。对于这种“有身份的人”,寺庙方自然还要格外看待 。还有名列“初唐四杰”的卢照邻,因患病辞去新都县尉一职,住在太白山草屋中养病 。卢副县长没有家底,全靠朝中显宦不时送来药品衣物,才度过难关 。
王安石因为退居江宁半山后,常骑驴出游,周边居民都认识他,尊称“相公” 。某日,老相公出行,远远望见地方官的车队迎面而来,忙避入路边民家 。这户人家的老婆婆正患疟疾,恰巧王安石带有治疟疾的药,便让随从取出来 。老婆婆坚持要回报一缕麻线,说是“相公可带回去给相婆派用场”,王安石笑而受之 。看来老婆婆亦知退休后的相公买药要自掏腰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