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櫆《论文偶记》主要段落及注释赏析

论文偶记,创作年代:清代,作者:刘大櫆,作品体裁:文论 。《论文偶记》,清代刘大櫆撰文论,共一卷,载于《海峰文集》卷端,是在方苞“义法”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问题 。
论文偶记(1)
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2),是矣 。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3),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 。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 。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4) 。人无经济(5),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 。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若行文自另是—事 。譬如大匠操斤(6),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7),何处设施(8)?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设施者甚多,终不可为大匠 。故文人者,大匠也 。神气音节者,匠人之能事也(9),义理、书卷、经济者,匠人之材料也 。
神者,文家之宝 。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 。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 。神只是气之精处 。古人文章可告人者惟法耳,然不得其神而徒守其法,则死法而已 。要在自家于读时微会之 。李翰云:“文章如千军万马;风恬雨霁,寂无人声 。”(10)此语最形容得气好 。论气不论势,文法总不备 。
文章最要节奏;管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窃渺处(11) 。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 。然余谓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 。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12)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13),以字句准之 。
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 。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
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14)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15),有奇在丘壑者(16),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 。字句之奇,不足为奇;气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 。次第虽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自是文家能事 。扬子《太玄》、《法言》(17),昌黎甚好之,故昌黎文奇 。奇气最难识,大约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 。读古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处,便是奇气 。奇,正与平相对 。气虽盛大,一片行去,不可谓奇 。奇者,于一气行走之中,时时提起 。太史公《伯夷传》可谓神奇(18) 。
文贵简 。凡文,笔老则简(19),意真则简,辞切则简(20),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21),品贵则简(22),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 。故简为文章尽境 。程子云:“立言贵含蓄意思,勿使无德者眩,知德者厌 。”(23)此语最有味 。
文贵变 。《易》曰:“虎变文炳,豹变文蔚 。”(24)又曰:“物相杂,故曰文 。”(25)故文者,变之谓也 。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之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
文法有平有奇,须是兼备,乃尽文人之能事 。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 。典漠训诰(26),何等简奥,然文法自是未备 。至孔于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 。《左氏》情韵并美(27),文采照耀 。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28) 。汉人敛之,稍归劲质,惟子长集其大成(29) 。唐人宗汉,多峭硬 。宋人宗秦,得其疏纵,而失其厚茂,气味亦少薄矣 。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然校蔓软弱,少古人厚重之气,自是后人文渐薄处 。史迁句法似赘拙,而实古厚可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