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是什么意思三家分晋的历史意义

三家分晋是什么意思?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 。《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
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 。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1]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 。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
【三家分晋是什么意思三家分晋的历史意义】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 。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
三家分晋历史意义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 。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