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是谁?刘邦称帝后为何只拜祭过孔子和陈胜?

秦未社会有点儿乱 , 乱局的始作俑者就是陈胜 。这位深沉的农民 , 在漫长的郁闷中突然发力 , 惊醒了一个强悍王朝的万世美梦 , 也让社会大病一场 。读《资治通鉴》 , 应该对陈胜予以格外关注 。
陈胜 , 秦末阳城人 , 家庭出身赤贫 , 受教育情况不祥 , 早期以为人扛活为生 , 后来又被抓了壮丁 , 赴渔阳戍边 。
公元前209年7月 , 陈胜等九百人开赴边地 , 途经大泽乡 , 遭遇大雨 , 路不能行 , "度已失期 , 失期 , 法当斩 。"九百人全部进入死地 , 怎么办?事实上 , 类似情况在秦未并不少见 , 集体被砍头的事件也屡有发生 , 但这次不同 , 因为这次有了陈胜 。这伙人跟着陈胜 , 在大泽乡揭竿而起 , 实施了绝地反击 , 整个社会为之震动 。
从此 , 大泽乡连同陈胜这两个原本微不足道的词儿 , 渐渐复杂起来 , 终于演变成政治符号 , 历代政治家都喜欢把他们挂在嘴边 , 并用来说事儿 。
起义是顺利的 , 部队很快占领陈县 。在这个地方 , 陈胜创立政权 , 建国号为张楚 , 并自立为王 。半年后 , 轰轰烈烈的起义浪潮渐渐衰竭 , 队伍溃败 , 首都沦陷 , 陈胜也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所杀 , 起义失败 。
陈胜死后 , 受到了普遍尊重 , 名气比生前大得多 。司马迁专门为他作传 , 司马光称他的部队为"兵" , 而不是贼 。
刘邦当了皇帝后 , 只看望过两位已故之人 , 一个是孔子 , 另一个就是陈胜 。当然 , 也有反面例子 , 贾谊的态度就很有代表性 , 他认为陈胜不贤能不富有 , 才质平平 , 本事不大 。
所有的评价和说法 , 都有道理 , 也都接近真相 。但谁都知道 , 没有人能够还原历史上那个真实的陈胜 。时至今日 , 我们能做的 , 最多就是从个人角度 , 依据史料做些思考和分析 , 别的就不能指望了 。
他是农民也是思想者 , 他的思考引发了这次起义 , 但也对起义规模和成果形成了制约 。陈胜是个另类农民 , 特别善长思考 。
一个农夫 , 在田间地头说了几句话 , 竟能流传两千多年 , 至今还被频繁引用 , 这足以说明陈胜思考的深度、观点的精辟 。他想的最多的是富贵问题 , 他明白穷人致富 , 不能单打独斗 , 必须相互提携 , 做到"苟富贵 , 勿相忘" 。他了解农民 , 深知大多数人甘于命运摆布 , 每天都在等待 , 等待上天赐福好运来临 。
他也深知自己的思想离经叛道 , 很难获得理解和支持 , 所以 , 他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感叹 。他看到了"天下苦秦久矣"的态势 , 质疑社会的种种不合理性 , 对天发问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发问 , 并不是谁都可以提出的 。从陈胜的思考中 , 分明可以品读到灵魂的叛逆和造反的冲动 。
思考成果的日积月累 , 让他跃跃欲试 , 大泽乡仅是个契机 , 换个地方 , 他同样也会"举大事" 。遗憾的是 , 他没有把这种思考贯彻始终 , 当了张楚王以后 , 他的思考明显变了路数 , 活跃度不足 。在他看来 , 富贵已经实现 , 胜利指日可待 , 再去想什么富贵问题已无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