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江西丰城洪州窑的发现与历史地位 南昌历史之最

文|喜闻Talk
编辑|喜闻Talk
从南昌沿江向南60公里就到了丰城市 。丰城市地处江西省中部,赣江下游,地处鄱阳湖盆地南端,素有“煤海粮仓金丰城”的美誉 。它的东界是临川、进贤,南界是崇仁、乐安、新干,西界是樟树、高安,北连着新建、南昌 。
赣江由西向东斜穿而过,将城市一分为二 。境内湖泊、河流纵横,水系发达,丘陵和低矮的山丘连绵不绝,森林茂密,物产丰富,举世闻名“洪州窑”就坐落在这里 。洪州窑遗址面积大、规模大、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产品种类繁多,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南方汉唐时期青瓷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
与同时期其它青瓷窑相比,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制作工艺上有许多创新,对古代陶瓷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是我们民族宝贵的陶瓷文化遗产 。
鉴于此,国务院于1996年11月公布该遗址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发现洪州窑洪州窑为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广德二年(764年),由复州竞陵人(今湖北天门)陆羽(733-804)所著的《茶经》中有“洪州窑”的记载 。《茶经》主要介绍了茶叶的来源、种类和产地,以及茶叶的烘制方法,以及茶叶的生产用具和茶具 。
后世有“茶圣”之称的陆羽,曾在其《茶经》一书中写道:“以越州为主,其次为鼎州,然后为婺州,然后为岳州,然后为寿州,洪州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 。……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而茶色丹;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
洪州窑除《茶经》之外,文献记载甚少,野史记载亦难寻踪迹,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南方重要的青瓷生产基地的了解甚少 。陆羽只是从品茶的角度,对当时的青白瓷窑与茶色是否相配进行了探讨,没有涉及到青白瓷窑所产地的地位、品种等问题 。
但在前人的努力下,尤其是建国以来,我国陶艺考古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茶经》一书所载瓷窑遗址,包括洪州窑在内,除鼎州窑之外,其余均有明确的窑址 。洪州窑是1977年11月首次发现的,1979年冬秋由江西省史馆考古队首次发掘,发掘出两座唐代龙窑,并出土了2917件青瓷及窑具 。
在这段时间里,人们曾多次调查该地区,并先后发现了洪州窑的同田窑和石上窑的窑址 。1992-1995年,江西省文物局、北京大学考古系、丰城市博物馆等单位对洪州窑遗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先后在7个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窑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发现了3个不同时期的青瓷,出土了7000余件青瓷和窑具,进一步解答了洪州窑遗址的分布范围、兴衰过程等学术问题,使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被评为1993年度10大考古新发现 。
2004年2-5月,江西省文物局与丰城市博物馆联合对丰城市石滩镇故县村、港塘村两个位于清丰河上游及东岸一带的瓷窑遗址进行了普查,重点对陈家山的窑址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两座龙窑,获取了大量的棕釉、青釉、印纹硬陶及窑具标本,深入了解东汉初年、三国时期洪州窑的瓷业状况,厘定了印纹硬陶、原始青釉、棕釉与青釉的相互关系,为深入研究洪州窑的早期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为深入研究洪州窑的分布情况奠定了基础 。
经多年调查发掘,丰城市曲江镇罗湖村象山、狮子山、庙前山、管家山、外宋山、南坪、对门山、乌龟山;曲江镇的郭桥村、窑仔岗、孟家山、曲江村;同田乡龙凤村的李子岗、乌龟山、白鹭山、牛岗山;同田乡钞塘村的蛇头山、蛇尾山和交椅山;清丰河1号点、2号点、3号点、4号点;石滩镇港塘村、陈家山、港塘小学前、油坊山、虎山、庙山、龙头山;石滩镇庙前山、拳头山、寺背山、寺背村、渡口;以梅林镇鹅头山为中心的六个乡镇,发现洪州窑不同时期的窑址,共计37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