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双向奔赴衔接“琴瑟和鸣” 幼儿园中国之最教研( 二 )


打通合力点,让幼小衔接走得更稳
幼小衔接贵在行动,重在联动,难在合力 。实践中我们发现,只有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联动,通力合作,才能让幼小衔接工作成效最大化 。
开展幼小衔接一体化项目专项工作,让幼儿园与小学不是“两张皮” 。学校从团队建设入手,成立“幼小衔接一体化项目组”作为领衔,探索幼儿园与小学团队教研、团队教学的教师深度合作新方式,建立学校联合教研模式 。通过对课程设置、教学设计、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共同研究、充分交流,让“幼小一体化”深入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形成学校“一个心理安全的空间构成、一套衔接有序的课程体系、一支幼小贯通的教师团队、一个资源共享的校园环境”的幼小衔接独特表达 。
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与学校不再“两头紧” 。家长是幼小衔接中极为重要的教育合作伙伴 。家长学校是学校开办已久的家校组织,通过开学前三天的智慧父母课堂、每周五家长沙龙、“智慧爸妈有妙招”家长分享等系列活动,幼小衔接的范围延伸至家庭内部,帮助家长为孩子步入小学创造良好的第一环境,使之成为引导孩子顺利过渡的“首席老师” 。家长与学校不再为儿童超前学习而剑拔弩张,而是因孩子全面发展而“琴瑟和鸣” 。
育好生长点,让幼小衔接走得更远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衔接,关注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 。因此,幼小衔接并不是简单意义上幼儿园和小学“谁向谁靠拢”的问题,其主要目的也不局限于幼儿园与小学顺利衔接,而是要把幼儿园和小学看成拥有共同教育追求的共同体 。也就是说,幼小衔接不再是目的,而成为了儿童高质量发展的手段 。基于此,我们再来思考幼小衔接的未来发展道路,发现它在时间、空间、人员上拥有更广阔的内涵与外延,也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
以小班为起点,开展幼小长程衔接 。幼小衔接不是大班下学期的“集中突击”,而应是整个幼儿园培养结果的“水到渠成”,从入园开始,就要有意识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品质、生活能力和社会交往品格 。如我们开展的劳动课程,贯穿于整个小班至大班三年时间,相比于大班下学期的针对性幼小衔接教育,这些融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孩子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
改革一、二年级课程设置,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不用急于学科化,可在五大领域基础上精选课程内容,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教学方式上,注重游戏、情境、故事,让儿童在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亲近学科知识,爱上小学课堂 。比如学校一年级开学后第一周,不教授知识,主要开展“瑞德娃好习惯”主题课程,孩子们在情景剧、挑战赛、生活体验中建立好习惯 。这种降低知识难度、注重综合实践的课程改革思路将在未来我校小学低段进一步贯彻落实 。
联动社区资源,推动幼小衔接全面铺开 。学校将科技馆等作为促进幼小衔接的重要场地,开发出32个社会实践基地,同时联合友好学校中有幼小衔接经验的教师,组成社区辅导员团队 。通过场地、人员、资源的整合,创造出一个儿童、成人、学习、生活、环境之间可以相遇与对话、互动与体验的“社区教育公园”,让幼小衔接不再局限于校园 。
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站在“人”的立场,向未来看去,我们当笃定:积极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才是儿童受益一生的宝藏,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