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三脚猫最早流行于江浙或由三脚锚演变来

说起三脚猫 , 可能大家都知道这是个贬义词 , 正常的猫儿、狗儿哪有三只脚的 。生活中只有支撑照相机的三脚架、庙里烧香的巨无霸大香炉——鼎等这些东西是三只脚 , 从数学的角度讲 , 这么设计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
在市井中 , 三脚猫是个俗语 , 和“一瓶子不满 , 半瓶子晃荡”的意思很接近 , 比喻某些人对某些事情一知半解 , 而又酷爱在公众场合自我吹嘘 , 显得牛皮哄哄 , 这时就会招别人讥讽 , “看这人充其量也就点三脚猫的功夫 , 有什么能耐” 。三脚猫在江浙一带比较流行 , 尤其以扬州、上海等地为多 。不过现在 , 随着影视剧的流行和网络的传播 , 许多词语已经不分南北 , 好像带点调侃 , 瞬间就能火爆全国 。
这不 , 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4》第11集中 , 因为剧情需要 , 元芳形容一位蹩脚的女侠为“三脚猫”的功夫 。那么“三脚猫”的说法真的在唐代就有了吗?
据历史记载 , “三脚猫”最早出现在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集》一书中 。陶宗仪在书里讲了个故事:当时有个叫张明善的人 , 写了一首名为《水仙子》的北乐府 , 讥讽当时的政局 , 曲子的内容是这样的 , “铺眉苦眼早三公 , 裸袖揎拳享万钟 , 胡言乱语成时用 。大纲来都是哄 。说英雄 , 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 , 两头蛇南阳卧龙 , 三脚猫渭水飞熊 。”
现在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有两个版本:
一个说是“五眼鸡即乌眼鸡 , 是一种好斗的雄鸡;岐山鸣凤是指周还是诸侯国的时候 , 即将兴盛 , 有凤凰在岐山鸣叫;两头蛇是蛇的一种 , 无毒 , 尾部圆钝 , 乍看之下很像另一个头 , 故称两头蛇 , 古人传说看见两头蛇预示着死亡;南阳卧龙即诸葛亮;渭水飞熊指姜太公 。一天夜里 , 周文王睡觉梦见了一头飞熊 , 找人解梦说这一定是有贤人出世的征兆 , 果然不久就在渭水边遇见了姜太公 。张鸣善客观上表达了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 , 主要意思是说“装模作样的人早早就当上了三公的最高官职 , 好勇斗狠、蛮横无理的人却享受着万种的俸禄 , 胡说八道、欺世盗名之徒却能在社会上畅行无阻 , 总而言之全是胡闹 。说英雄可到底谁是英雄呢?居然把乌眼鸡当成了岐山的凤凰 , 把两头蛇当成了南阳的诸葛亮 , 把三脚猫当成了姜太公!”
另一个说是 , 有了权势的人 , 大部分都装模作样 , 言行不一 , 就像周文王、诸葛亮和姜子牙这样的英雄也有这方面的不足 , 也是些五眼鸡、两头蛇和三脚猫之类 , 最后沦为帝王的附庸 , 考虑问题多是从皇权的角度出发 , 替天下百姓着想的又有多少呢 。
在这两个版本中 , 对三脚猫的比喻是不一样的 , 但这个词却悄悄传开了 。
明朝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提到了一只三脚猫 , “嘉靖间 , 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 , 极善捕鼠 , 而走不成步 。”逮老鼠是猫的专职 , “三脚猫”的本事超级棒棒哒 , 无奈“走不成步” , 实在是件极其郁闷的事 。后来便用“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了 。可见 , 当时社会上对某些技艺不精的人非常有看法 , 使得“三脚猫”这个词逐渐走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