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心理学:识知偏见,我们和自己开的玩笑

?当人们被问愿意选择现在拿走150美元 , 还是一个月后拿走180美元 , 人们倾向于选择前者 。放弃20%的投资收益是很糟糕的举措——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后大幅推移 , 就能很容易看清这一点 。
当问题变成“一年后拿走150美元 , 还是13个月后拿走180美元” , 人们几乎一边倒地乐意为了多赚30美元而多等一个月。
一位叫哈尔·赫诗菲尔德(Hal )的学者注意到这种情况 , 决定用照片做一些有趣的事 。赫诗菲尔德是 UCLA 的市场营销学教授 , 他研究的出发点在于这样一个想法:人们与未来的自我之间是“疏离的” , 这一疏离导致了“是否储蓄 , 就像是选择自己今天花钱 , 还是把钱给一个几年后的陌生人” 。
这就是认知偏见( bias) 。认知偏见是一个庞大的集合 , 包含种种显然根植于人类大脑的错误思维方式 。
最普遍且破坏力最大的识知偏见大概是“证实偏见”了 。这种效应引导我们去寻找那些能够证实我们既有的想法或猜测的证据 , 同时轻视甚至忽略任何看似不利的证据 。
我们喜欢确认我们现有的假设或者相信的数据 , 而抛弃那些挑战它们的数据 。这是一个已经写入我们大脑程序的进化的安全网 , 以保护我们的大脑免受对立信息的威胁 , 因为往往这种对立信息会挑战我们的身份 (而我们作为拥有共同信仰的部落而进化) , 这使得我们很难完全摆脱它 。
2005年一份递交给总统的关于伊拉克战争起因的报告写道:“当分析员遇到显示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时 , 他们倾向于不予考虑 。分析员没有独立地考量每一条证据 , 而是直接采纳符合主流理论的信息 , 并拒斥了负面证据 。”
你看 , 证实偏误有时候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 在用户研究中证实偏见也随处可见 。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调研人员或产品经理问参与者:“你曾经做过/考虑过通过App Y来做X这件事情吗?”
参与者说:“是的!一直都是!”太棒了!你中了头彩 , 你觉得你的理论被证实了 , 用户喜欢使用你的应用来做某种事 。
但实际上 , 这可能与事实相去甚远 。当你在某事上得到肯定或者积极的回应时 , 请用几种不同的方式再检查一下:

产品心理学:识知偏见,我们和自己开的玩笑

文章插图
卡尼曼等人以穆勒-莱尔错觉(the Müller-Lyer )为基础做了一个类比 。
图中有两条两端带箭头的平行线段 , 一条线的箭头向外指 , 一条向内指 。因为箭头方向不同 , 下面一条线段看起来比上面的短一些 , 但事实上长度是相等的 。
关键之处在于:即使我们拿尺子量 , 发现两条线段一样长 , 并且学习了一番错觉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后 , 我们依然感觉一条线段比另一条短一些 。
当出现视觉幻象时 , 我们可以用缓慢分析的思辨认出陷阱 。然而在真实世界中 , 面对的是日常的人与事时 , 就没那么简单了 。
富兰克林有一位政敌 , 他强烈反对富兰克林的政见 , 富兰克林很郁闷 。后来 , 富兰克林发现这位政敌有一本珍稀的书籍 , 富兰克林写信希望借阅 , 对方将书借给了他 , 阅读完成之后 , 富兰克林郑重地表达了谢意 。
第二次见面 , 该政敌与富兰克林主动打招呼一起攀谈 。此后 , 该政敌与富兰克林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 并表达过任何时刻都愿意为富兰克林效劳的真挚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