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房企排名,有些房企看上去很有钱,却一直做不大,这是为什么?( 四 )


除了绿城,杭派房企滨江集团在代建领域也可圈可点;
绿色建筑领域的领跑者,朗诗小股操盘也不少,这源于其13年来,在绿色建筑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南京朗诗的复购率曾一度高达70%;
中国金茂在产品上的强大品牌影响力,也使得很多拿了高价地的房企主动找金茂合作,由于以“科技住宅”区分于其他品类住宅,金茂的销售均价位列TOP20房企之首;
这其实就是放大技术(产品)和品牌杠杆,藉此助推其规模的迅速增长 。比如中国金茂今年上半年的销售业绩同比去年增长197.3%!
明源君碰到一些房企,遇到行情不好或者限价,就偷工减料,做出来的产品惨不忍睹,完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以前这么干的房企大部分要么排名下去了,要么破产了!
即便那些对产品追求没有那么极致的房企,若在技术上能有所提升,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缩短整体建造周期几个月,既能降成本,又能防风险,对规模增长的推动力也是惊人的!
三、服务可以提升溢价,还能助你做大存量的规模
前几天,郁亮在股东大会上“现在正琢磨把各地公司名称中的地产字样都拿掉”的表述被炒成了万科要抛弃房地产 。这固然是断章取义 。然而,要成为美好生活的服务商,房子只是载体,围绕房子的服务日益重要 。
对房企来说,传统的物业服务做得好,带来的最直接效益就是复购率,老带新的比例会非常高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近年来,某万的产品已没有太出彩的地方,但“某万的产品有什么好的,无非是物业服务好点”的吐槽,还是能够让某万骄傲一下的,这必然也能吸引老客户再次购买,以及为其带去新客户 。
很多房子,由于缺乏维修养护,过几年就显得破旧了,俊发就免费为社区的各大系统以及诸多细节进行升级,以提升居住品质 。至于社区服务做得好的仁恒,人家甚至去找他们帮忙做翻新 。
再比如,诸如祥生、德信等,或规划线路,安排班车免费接送业主的小孩,或设立“四点半学校”,这些服务很好地解决了客户的痛点,不少客户就冲着这个去买他们的房子 。
当然,以上这些相对还是浅层次的 。
随着融创宣布要做长租公寓领域的奔驰,前5大房企均已进入长租公寓领域 。这是一个更拼运营和服务能力的领域 。在这里,服务能力将体现为两个层次的规模:一个是存量领域的规模,比如你的公寓能不能做大;二是存量领域能否为增量开发提供助力,比如要将冠寓做到TOP3的龙湖,目标不只是收租金,而是将每一栋‘冠寓’作为城市综合网络的City Hub(交叉点),汇集城市“衣食住行”等服务——没钱的时候租住在冠寓,逛龙湖的天街,未来买龙湖的房子 。目前来看效果不错 。相反,如果你存量做得很烂,败坏名声,反而影响增量市场冲规模 。
再比如,随着一二线城市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如果你不做产业的话,将来在这些地方基本上拿不到地,怎么上规模?要拿地,你得有做产业的运营和服务能力 。
小结
【百强房企排名,有些房企看上去很有钱,却一直做不大,这是为什么?】按照杜邦公式,规模增长其实就两个杠杆,一个是经营杠杆,一个是财务杠杆 。目前,多数房企的财务杠杆已达到上限,且面临着去杠杆 。但为了生存发展,规模还要冲,那就只能继续将人才、技术(产品)、品牌的经营杠杆放大,这也是企业的内功,是在行情不好的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有人说,经营杠杆也有极致 。譬如打鸡血,如果死了人,对员工及其家庭肯定是最大的不幸,对企业来说,也会被千夫所指,损伤到品牌 。出路在哪里?金融创新是一条路,比如发行REITs 。不过,REITs更多的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因为只有你的资产质量足够好才能发行REITs,资产的质量,取决于地段,更取决于运营和服务 。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合适的人去做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