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为何圣人涌现解放思想朝气蓬勃

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一直写到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人们把这段历史称之为春秋时期 。有人说,之所以叫“春秋”,是因为孔子写了本名为《春秋》的书 。现在我们说的春秋时期,的确与孔子的《春秋》有很大的关系 。从时间段的确定,以及对春秋这段历史的评述,都与《春秋》有所关联 。不过,这并未指明“春秋”一名与当时人们观念变化之间的关系 。
“三句话”
西周王朝灭亡后,天道观衰微,人道观普遍得到提升 。老子不提天道而只提“道”,实际上他讲的“道”就是人道 。孔丘也强调,“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郑子产更是公然对天道观叫板,他的名言“天道远,人道迩”,公然说天道没什么了不起的,它与人们的生活离得远着呐!正是在这种观念大转变的情况下,人们把反映天时的“春秋”嫁接到人事上,还美其名为“以天时纪人事,谓之春秋” 。在此大背景下,我以为,春秋时期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和解析:第一句话:春秋是大战乱时期 。


春秋初诸侯国140余国,到孔子周游列国时“面70余君”,说明那时至少还有70多个国家,而到了春秋结束时只有14、15国了 。200多年间,见于史乘的大小战争有483次 。不过,有人细细统计说不止这个数字,而是大约有1000次 。孟子说的“春秋无义战”,基本上是对的 。
当时的春秋就是这样一个大乱局,战乱让数百万无辜百姓丧生 。根据各方面资料的综合核算,夏禹初(前21世纪)的人口是1355万,治水成功后应有所增长,当在1500万人上下 。到周成王时(前11世纪)为1371万人,周庄王时(前7世纪)只有1184万人了 。由此可以推断,在三百年的战乱中至少有上百万人死于战乱 。


第二句话:春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期 。这句话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加以说明 。一是世界的维度,这一时段在世界上被称为“轴心时代” 。这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他认为,公元前500年前后是“奠定人性精神基础”的时代 。东西方出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东方有孔子、老子等,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 。
二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维度 。五千年文明史,发展到公元前五世纪时,刚巧走了两千五百年,钱穆先生称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半程期” 。他在《孔子传》开头有一段话:“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复又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 。”这叫继往开来 。


三是春秋时期本身的维度,即春秋时期本身就体现了承上启下的精神 。从战乱不断到“弥兵”,从政界混乱到季文子的“相三君而无私积”,从普遍的无所作为到叔孙氏“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观念的提出,都说明春秋后期正在从消极走向积极 。第三句话:春秋是思想解放、朝气勃勃的时期 。
【春秋时为何圣人涌现解放思想朝气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