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大的格局?( 二 )


有人说不对,现在不是时兴交叉学科,跨界,就像吴军老师,不是从技术到管理,从投资到写作,都做得很好吗?
所以请注意,了解其他领域,可不是让你平均用力 。
普通人,本来精力有限,就算学习能力再强,专攻一个领域,都难以达到大牛级别,更何况多个方向出击呢?最差的情况是,每次转向都重新开始,之前的积累清零 。然而,对个人最重要的是,可叠加式进步 。也就是每往前走一步,聚集足够多的势能,让每一次进步都成为下一次进步的基点,而不是每一次都要重新开始 。这就好比澳大利亚袋鼠虽然每次都蹦得很高,但是总会落到起点,它们一辈子能达到的最高点很有限 。而那里的考拉虽然爬得慢,但是每一步都为下一步打好了基础,最后总能爬到树梢,这便是可叠加式进步的红利 。
我以前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强 。确实,不管转向哪个新的领域,凭借扎实的基础,也能马上上手 。有时也会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也挺有才能 。直到有一天,我从一本书上看到一句话:
二十岁被别人夸你有才是表扬,三十岁还被人夸有才就有点搞笑,四十岁再被夸有才,就是个悲剧了 。

你有多大的格局?

文章插图
这就如同夸某人是个好人,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夸耀 。才能没有转化为成就,还能算才能吗?
某些程序员可能出于多一项技能,就多一条后路的考虑 。在下班后,还自己钻研一些不一样的技术 。如同投资领域,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特别是这几年,程序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裁员压力,担心自己被年轻人取代 。有人甚至寻找让自身“不可替代”的方法 。
然而,个人不可替代只是一个妄念 。想一想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灵魂人物吧,他一手拯救了苹果,塑造了苹果公司的灵魂 。然而,苹果公司并没有随着乔布斯的离去而迅速衰落 。想一想我们普通人,重要性能超过乔布斯么?可以这样说,离开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影响世界的运转 。
在《格局》这本书中,提出了“数据黏性”这一概念 。现在,很少人会轻易会更换手机号码,因为手机号码绑定了太多服务 。我们也不会轻易从微信切换到其它即时通信工具,即使新的通信工具再先进,功能再多 。这种高迁移成本,就是数据黏性 。
很多人说计算机专业是吃青春饭的,因为年轻人更加廉价,更拼 。其实,企业很少会出于成本的考虑用新员工替代老员工,因为替换的风险很大 。特别是涉及到历史遗留系统的维护,新员工贸然接手,也不知道会跌入怎样的坑 。网上有些段子,有些老员工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不让新员工接触他维护的系统,这也是增加黏性的一种手段 。当然,这种方法并不可取,因为公司可能会出于战略考虑裁掉某个项目,或者停止维护某个产品 。如果老员工只会靠这种低级手段建立自己的护城河,那遇到裁员就比较悲催了 。
相反,如果一个人一直是可叠加式的进步,他的本事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而增长,经验是不断叠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的 。一旦他离开某家企业或机构,企业或机构的损失就会很大,因为它们已经对他产生了依赖,这就是个人的黏性 。而且,即使这些企业出于战略考虑,砍掉了一条产品线,导致失业,也不必担心 。不断积累的从业者如今非常稀缺,无论他们开什么价,都有人愿意请他们做事情 。
这本书的作者吴军博士,写了很多畅销又广受好评的书籍,比如《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态度》 、《见识》、《文明之光》等等,我都非常喜欢 。这本《格局》,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