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雄才大略和奸诈诡秘

任天下之智力——曹操与人才群
曹操和袁绍起兵对抗董桌时 , 两人之间曾有过一次颇有意思的对话:
绍问公曰:“若事不辑 , 则方面何所可据?”
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
绍曰:“吾南据河 , 北阻燕、代 , 兼戎狄之觽 , 南向以争天下 , 庶可以济乎?”
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 , 以道御之 , 无所不可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三国时代群雄角逐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人才的较量 , 每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的崛起无不以优秀人才为后盾;没有人才优势 , 也就无所谓事业上的成功 , 曹操对此深有体会:“吾起义兵诛暴乱 , 于今十九年 , 所征必克 , 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 。”(同上)


在如何吸引和任用人才问题上 , 曹操“雄”、“奸”并存的双重性格也得到了明显的反映 。
早在创业之初 , 曹操就非常中重视网罗人才;建都许昌之后 , 又一再下达“求贤令” , 以朝廷的名义招纳贤士 , 试图把散落在民间的人才都聚集起来 。
在选择人才的标准上 , 曹操以其政治家的独特气魄 , 一反过去以门阀和名气取人的传统标准 , 主张不拘一格 , “唯才是举” 。著名的《八月令》竟然明确地提出要起用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 , 或不仁不孝 , 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 , 这是对以门阀品第为唯一标准的传统人事制度的一次猛烈冲击 。对于曹操“识拔人才 , 不拘微贱 , 随能任使 , 皆获其用”的选才标准 , 连宋代保守主义政治家司马光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
罗致到了人才 , 还有个如何任用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 , 曹操亦有独到之处 , 这就是清人赵翼所概括的“以权术相驭” 。至于具体的做法 , 赵翼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盖曹操当初起时 , 方欲籍众力以成事 , 故以此奔走天下 , 杨阜所谓曹公能用度外之人也 。及其削平群雄 , 势位已定 , 则孔融、许攸、娄圭等 , 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 , 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甚至杨修素为操所赏拔者 , 以厚于陈思王而杀之;崔琰素为操所倚信者 , 亦以疑似之言杀之;然后知其雄猜之性 , 久而自露 , 而从前之度外用人 , 特出于矫伪 , 以备一时之用 , 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二十二史札记》)
曹操在创业之初 , 需要人才帮助打天下时 , 他可以虚心纳士 , 和刘备、孙权一样对有用之才极尽礼遇 。曹操厚待刘备、关羽的事情是尽人皆知的 , 其实他给予自己重要的谋臣将士的优待远在刘、关二人之上 , 故大多能得人死力 。
尤为难得的是 , 曹操在创业之初能用度外之人 , 即对有用的人才做到不记前嫌 , 即使是仇敌也不念旧恶 , 不加报复 , 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恢弘大度 。
例如官渡之战后 , 发现许多“许下及军中人”与袁绍暗通的书信 , 有人提出要查清之后收而杀之 , 曹操却说“当绍之强 , 孤亦不能自保 , 况他人乎?”(同上) , 遂命“皆焚之” 。
又如陈琳 , 原是袁绍的部下 , 曾为其起草讨曹檄文 , 直骂到曹操祖宗三代 。但归附曹操之后 , 仍然受到重用 , 并未遭受报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