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怎样夺得大权的?由钩弋之祸到垂帘听政( 七 )


不料,两宫皇太后阅折后大喜,董折说出了她们的心里话 。其中的"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左右并不能干预"的建言,更是她们求之不得的 。这道奏折,既是向两宫皇太后的效忠信,也是向顾命八大臣的挑战书 。这给孤苦无援的两宫皇太后以很大的安慰,也给肃顺集团以很大的威胁 。
董折八日报送两宫,十日仍未发下来 。两宫皇太后是在绞尽脑汁地密商对策,没有很快地发给顾命八大臣 。肃顺等八大臣等不及了,主动要求召见,索要董折 。内奏事处首领太监传旨,说西太后要留着阅看,仍是不给他们 。怡亲王载垣冷笑一声,心想简直是多余 。
十一日两宫召见,命八大臣拟旨,但没明确交代如何写 。两宫太后想要试探八大臣的政治态度 。八大臣主意早定,拟旨痛驳董折,而且要写明发上谕 。吴姓军机章京所拟初稿语气还平和,言词不太激烈 。焦佑瀛感到不够劲,自己捉刀另作一篇,其中有斥责董元醇的"是诚何心,尤不可行"一语,其他七大臣交口称赞这道谕旨,说写得太棒了 。但抄清递上后,两宫皇太后将折旨全都压了下来,没有交给八大臣 。两宫很不满意八大臣所赞赏的谕旨 。
后来再次传旨召见,八大臣同两宫皇太后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西太后舌战八大臣 。这次共召见四个多小时 。郑亲王端华上去时就"怒形于色",根本没把两宫皇太后放在眼里,而且"是日见面大争" 。军机大臣杜翰"尤肆顶撞,有'若听信人言,臣不能奉命'"这样冒犯两宫太后的激烈言辞 。两宫太后"气得手颤" 。李慈铭记道:"及董御史疏上,三人纠党忿争,声振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 。"肃顺等把小皇帝的尿都吓出来了 。后来在昭示肃顺等罪状的奕等的奏折里也写道:"御史董元醇条奏事件,特召见载垣等面谕照行,伊等不服,胆敢面称伊等系赞襄皇上,不能听太后之命,并言伊等请太后看折亦系多余之事,当面咆哮,几至惊吓圣躬,含怒负气,拂袖而去,其目无君上情形不一而足 。"可见,这次召见,双方在这个原则问题上互不相让,已成剑拔弩张之势 。
这场斗争一直延续到十二日 。这一天,两宫发下其他文件,八大臣竟敢不阅看,并说:"不定是谁来看 。"决意用罢工手段,迫使两宫太后就范 。这是违抗圣命的严重政治事件 。两宫皇太后无法,决定暂时忍耐,不得不把董元醇原折及焦佑瀛驳旨发下照抄 。八大臣这才"照常办事,言笑如初","怡(怡亲王载垣)等笑声彻远近" 。
这一回合的斗争,显然是顾命王大臣占了上风 。但他们不知道,这是两宫皇太后的韬晦之计 。她们暂时收敛起来,此时的蛰伏,是为了明日的再起 。这一回合的斗争,表面上是顾命王大臣胜利了,其实是为他们的倒台埋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如果说,只有前一回合的斗争,还使两宫太后下不了搬倒对手的决心的话,那么,有了这一回合的斗争,就使她们毫不犹豫地下了铲除顾命王大臣的最后决心 。因为,这一事件,使她们真切地看清了王大臣的庐山真面目 。这场斗争,也就变得你死我活了 。
但此次受挫,须总结教训,主要是董折"发之太早",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 。两宫皇太后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局部上作出让步,以期取得全局的胜利 。她们暂时藏锋敛锷,收缩起来以期给肃顺党人造成错觉,以为"夫己氏(指西太后)声势大减" 。其实,两宫皇太后此时的蛰伏,是为了后日的再起 。她们谋划回京再说 。
九月一日,大学士桂良等奏恭上母后皇太后钮祜禄氏徽号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氏徽号为慈禧皇太后 。这是为酝酿垂帘作舆论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