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军事家公孙衍是怎么死的

公孙衍简介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出生在魏国的阴晋,在公元前四世纪末去世 。是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公孙衍的一生中,曾效力过三个国家,秦国、魏国和韩国 。公孙衍曾经两次让各个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是这两次都失败了 。


公孙衍画像
商鞅死后,公孙衍就得到了秦惠王 。公孙衍积极改造秦国,让秦国的国力更加强盛 。公元前333年,日益强大的秦国在公孙衍的谋划下,进攻魏国 。魏国原本就已经在战争中,国力削弱了很多,这次秦国的进攻更是让魏国无法抵挡,只好割地求和,将魏国的阴晋即公孙衍的家乡给了秦国 。秦国乘胜追击,想要将河西这个重要的战略地位收入囊中,再次发起战争,魏国最终失去了河西 。
公孙衍见利忘义,最终在秦国被排斥,去了魏国当将军 。公孙衍主张五国联合攻击秦国,但是遭到了齐国和楚国的反对,秦国也在其中搞破坏,最终还没开始就失败了 。公元前319年,公孙衍再次主张联合抗秦,这次得到了东方各国的支持,但是在讨伐过程中,各国并没有团结一心,只是考虑自己的得失,最后还是失败了 。这次的失败让公孙衍在魏国也不能呆下去了,请辞,去了韩国 。在韩国,公孙衍想要继续主张自己的合纵,不过还是因为盟军的问题失败了 。
虽然公孙衍的几次策划都失败了,但也正因为公孙衍,各国才能与强大的秦国有交锋,不至于只是等着秦国将各国打败 。
五国攻秦 公孙衍
公孙衍是魏国的阴晋人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厉害的军事家,他和张仪是政治对手 。公孙衍曾经历仕过秦国和魏国、韩国 。他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的是诸国合纵一起抗击秦国 。


《大秦帝国》公孙衍剧照
因为秦国的咄咄逼人,采用强劲的东进政策,所以让东方的各国生畏,准备要五国攻秦,于是纷纷支持了公孙衍的“合纵”策略 。公孙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的时候代替了张仪成为魏国的相国,还在第二年的时候组织东方五国去攻秦,还推选了楚怀王成为为纵长 。当时联军到了函谷关,但是由于这次参加的国家魏国、赵国、韩国、齐国、楚国,他们的联军的组织不够严密,部署不够精密,所以被秦军击败了 。
【战国军事家公孙衍是怎么死的】五国攻秦的公孙衍当时原本是在秦国身处高官,但是后来张仪的到来,使他在朝堂的地位大不如前 。所以公孙衍愤懑不平,觉得自己的才华无法展示,无法在秦国一展自己的抱负 。所以,后来他逃回了自己的母国——魏国,想在那里施展才能 。既然已经离开了秦国,既然要全心为魏国某策略,所以凭借自己的才能,再加上对于秦国的了解,他组织了五国攻秦 。公孙衍采用合纵之术,想消灭秦国,怎知五国实力不行,相互猜忌,有所图谋,以致于最后计划惨败 。反而秦国却一直上升,实力逐渐增加 。
公孙衍收复河西之战
公孙衍是魏国阴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他主张合纵抗秦,但是又曾经在秦国出仕做官 。而且公孙衍收复河西之战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 。


公孙衍剧照
秦国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日益强大起来,商鞅死后,公孙衍被秦惠文王任命为大良造,收复河西的愿望谨记在心,于是积极谋划,向魏国发起攻击 。当时的魏国刚和齐国进行了大战,损失了10万大军,且近期的战役都是屡战屡败,魏国的国力不及以前 。此时的魏国既缺精兵,又缺良将,面对公孙衍率领的秦兵,魏国根本抵挡不住,只好割地求和 。他们所割让的阴晋,位于魏国与秦国的交界之处,是一个要地,正巧也是公孙衍的家乡 。50多年前,魏国名将吴起就是在阴晋以区区7万的兵力战胜了秦国的50万大军,创造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