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八旗兵骑射尽废:从马背跌落的北方狼族

在满洲士兵所向披靡击败几十倍于己的明军的过程中,皇太极对汉军的庸懦、文弱、腐朽深有感触 。入关以后,八旗士兵会不会沾染汉人习气?如何在占绝对优势的汉文化面前,保持自己的文化传承?对此,皇太极十分忧虑 。尽管朝臣们曾多次进言,劝他改着汉服,但都被皇太极拒绝了,主要原因便是汉服不方便骑射 。不但自己不改汉服,清朝统治者还强令天下男子都改着满洲人的服饰发型 。
【满清八旗兵骑射尽废:从马背跌落的北方狼族】什么是满族的文化精髓?皇太极总结为:国语骑射 。从此,“国语骑射”与大清的国运联系在一起,成为一国之本 。国语指的是“满语” 。熟读史书的皇太极深知失落本民族语言,对于一个少数民族意味着什么 。1634年他在上谕中说:“朕闻国家承天创业,各有制度,不相沿袭,未有弃其国语,反习它国之语也 。事不忘初,是以能垂之久远,永世弗替也 。蒙古诸贝子,自弃蒙古之语名号,俱学喇嘛,卒致国运衰微 。”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一天,乾隆皇帝看见十五阿哥永琰手中的折扇题着“兄镜泉”三个字 。询问之下才知道是年方15岁的十一阿哥永所书 。“镜泉”二字乃是十一阿哥为自己取的别号 。看似一件小事,却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高度重视 。他告诫两个儿子,读书是为了讲求大义,切不可寻章琢句,沾染了汉人的习气 。他强调说,满人以国语骑射为本,绝不能效法汉人 。长此以往,终有一天满人要改变衣冠,更易旧俗,那可非同小可 。最后,他还命两位皇子把自己说的话贴在书房的墙上,以便时时提点言行 。这件事让尚年幼的十五阿哥永琰印象极深,以至于多年后他继承大统成为嘉庆皇帝,仍然向大臣们提起此事 。
为保住满洲人“国语骑射”的传统,清朝统治者们可谓煞费苦心 。入关后,清廷规定八至十八岁的八旗觉罗子弟(指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直系子孙),必须入学学习满文 。同时,满人若想通过科举求得升迁,必考的一科就是翻译 。顺治年间规定:满洲、蒙古考试能通汉文者,翻汉文一篇,未能通汉文,只作清字文一篇也能过关 。雍正初年,则增设了翻译秀才、翻译举人、翻译进士三个层级 。这样满洲人凭着过硬的满语就可以谋得要职 。
而康熙皇帝干脆把满汉之间的界限缩小到能否骑射上:满洲若非此业,即成汉人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恢复了古代狩猎制度,在河北建立了木兰围场 。每逢秋天便率领皇子皇孙,八旗子弟木兰围猎 。康熙帝本人也的确是精于骑射的个中高手 。晚年,他曾自豪地向臣子们历数一生获虎153只、熊12只、豹25只、猞猁20只、麋鹿14只、狼96只、野猪133口……其余小兽不计其数 。他曾在一天之内就射杀了318只兔子,这是常人一辈子都不可能企及的数字 。干隆皇帝也效法祖父,年近八旬仍率领子孙到木兰围场狩猎,而且还打中三头鹿 。
为了时刻提醒满洲人不忘国语骑射的根本,干隆十七年(1752年),干隆皇帝在紫禁箭亭、御园引见楼、侍卫校场和八旗校场立了训守冠服骑射碑 。碑上不但镌刻了皇太极关于保持满洲文化传统的训令,还强调:“俾我后世子孙臣庶咸知满洲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崇淳朴,屏去浮华 。”
即便如此,入关仅仅百年,满洲人骑射的粗疏,就连一个初到清国的朝鲜使臣,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 。干隆三十年(1765年)冬,35岁的洪大容终于随叔父洪率领的朝鲜使节团来到了北京 。来中国一直是洪大容的心愿 。他既想结交一些中国的名士宿儒,也想见识一下民风彪悍的满洲人骑射的本领 。第二年正月,当洪大容随叔父盛装朝拜过干隆皇帝后,刚好赶上东华门内举行的一场数百京中满人参加的射箭比赛 。本以为能一睹满洲武士骑射风采的洪大容却大跌眼镜 。他在游记《湛轩燕记》中记载了比赛中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