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八旗兵骑射尽废:从马背跌落的北方狼族( 二 )


射者虚胸实腹,高提后肘,姿势虽好,距离箭靶不过三十步,但极其才力,终未见一箭中的 。不惟不中,且歪横或出十步之外;其误发者,皆失色战栗,似有畏惧 。看过射箭表演后,大失所望的洪大容感慨道:“胡人长在骑射,而疏于如此,未可知也 。”事实上,干隆初期,干隆皇帝在一次武职人员的引见中就已发现,这些所谓的满洲武士“弓力软弱,发箭多不能及靶” 。干隆三十六年(1771年),他又发现吏部从满洲子弟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一等内阁侍读学士中,竟有好几人“清语平常” 。
满洲文武大臣觐见时,不能用满语与皇帝对答,满族官员在奏折中仅使用汉字,即便使用满语也文法不通、纰缪甚多……类似的记载在干隆朝的史书中俯拾皆是 。每每发现满洲人失去国语骑射的传统,干隆皇帝便痛心疾首 。他屡次申斥:“身系满洲,而清语如此,能不愧惧乎?”“清语不熟,致失满洲体制,必为回子哈萨克斯坦诸部所笑 。”“夫弃满洲之旧业,而功习汉文,以求附于文人学士,不知其所学者,并未造乎汉文堂奥,而反为汉人所窃笑也 。”爱耶?惧耶?对于汉文化,清朝的统治者们始终处在一种纠结的心情中 。一方面,他们对汉文化倾心仰慕,另一方面,他们又深惧湮没于汉文化的海洋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清一代官方的文化政策总是摇摆不定,自相矛盾 。刚刚还在告诫满洲子弟不可粗鄙无文,不读圣人之书,马上又警告满人不能效法汉风丢掉自身传统 。
据干隆年间编纂的《清语易言》一书记载,清中期即便是生长在内城的满人孩子,从小也是先学汉语,长大入学后才开始学满语的 。满语在满洲人中已经失去了母语地位,它的衰落就不难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