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场奇事:刘坤一竟被师爷敲诈四万白银

【清代官场奇事:刘坤一竟被师爷敲诈四万白银】核心提示:晚清有名的大吏刘坤一欲到江南当总督 , 因担心慈禧太后不允许 , 便想走军机处大臣荣禄的门路 。但荣门不得而入 , 只得拼命巴结荣禄的亲信、军机京章连文冲 , 但连京章也不容易结识 , 刘坤一登门拜访了两次 , 都见不到人 , 不得已 , 又辗转求连京章的幕友某人代为牵线引见 。结果这幕友以连京章的名号 , 讹诈了刘坤一四万两贿银 。
网络配图
大凡得势的“偏房” , 总是比“正室”更擅于权术 。因为“偏房”们能够掌握多大的权力 , 并不是取决于制度的规划 , 而是高度依赖于私人的隐权力资源 , 比如是否得到人主的宠幸、太监的配合、羽党的拥戴 。严嵩要在朝廷上呼风唤雨 , 唯有绞尽脑汁为修道上瘾的嘉靖皇帝写“青词”(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后来徐阶取代了严嵩地位 , 也是因为“青词”写得比严嵩好;张居正欲把持朝政 , 就不能不勾结司礼监太监冯保 。
太监之所以成为权臣巴结的对象 , 是因为在明代的权力结构中太监处于要害位置 。虽然明太祖朱元璋曾明令“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 预者斩” , 但“靖难”事变之后 , 篡位的朱棣猜疑官僚系统 , 任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 ,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遂成废话 。明中叶以后 , 皇帝又让司礼监“掌章奏文书 , 照阁票批朱”之权——这是因为明代废了宰相 , 皇帝却越来越不成器 , 沉迷于声色犬马 , 不理国政 , 只好将批红的辛苦活计交给身边的太监代劳 , 于是在明代的权力链条中 , 太监成了内阁学士的上线 , “内阁之拟票 , 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 , 而相权转归之寺人(即太监)” 。继东汉、晚唐之后 , 太监乱政集团这一沉睡多年的怪兽 , 又被明代的独裁君王所唤醒 , 在失衡的权力系统中再一次张牙舞爪、咬牙切齿 。
但我们从名分上来看 , 不管是“赫然为真宰相”的阁臣 , 还是被谀为“九千岁”的太监 , 都属于典型的“偏房”得宠 , 权力难以获得正统的认可 。对他们而言 , 人品与政声如何 , 姑且不论 , 权力本身就构成他们的“原罪” , 权力越大 , 罪名也越大 , 终有一天要身败名裂 。
网络配图
朱明政权灭亡后 , 其基本权力结构为清代所承习 。清廷没有再置宰相 , 继续保留内阁体制 , 同时将内阁大学士的官阶提至一品 , 并正式授予大学士在名义上“掌钧国政 , 赞诏命 , 厘宪典 , 议大礼”的职责 。换言之 , 明代的“偏房”在清朝已扶为“正室” , 从前的副权力系统已演化成正式权力系统了 。
但是 , 这绝不意味着内阁获得了更大的权力 , 清代的君主在为内阁大学士追认名分的同时 , 又另外置立了一套副权力系统——先是康熙皇帝设“南书房”;随后雍正皇帝在“南书房”基础上 , 创建“军机处” 。严格地说 , “军机处”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 并不是正式的政府部门 , 不配置府衙 , 也不设正式职官 , 而是由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大臣奉特旨应召 , 以“值日”、“兼职”的名义 , 入值当差 , 供皇帝顾问 。也就是说 , 军机处大臣(俗称“大军机”)尽管参预机务 , 权柄极重 , 但皇帝并不打算赋予其正式的宰辅之权 , 他们的预政大权只能说是一种临时性质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