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孙权如何巧妙化解甘宁与凌统的仇怨呢?

孙权之所以能将东吴集团经营得有声有色 ,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父兄留下的基业 , 善于化解部属之间的纷争 , 使双方冰释前嫌 , 同心同德 , 为他誓死效力 , 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成功化解甘宁和凌统之间的积怨 , 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
网络配图
在“各为其主”时 , 甘宁曾一箭射杀了凌操 , 成为凌统的杀父仇人 , 二人之间的“梁子”就这么简单地在一瞬间结下了 。尽管“冤家易结不易解” , 孙权却不畏其难 , 担当起二人之间的“化解桥” , 经过坚持不懈的调停 , 终于使二人化干戈为玉帛 , “再不为恶” 。
由于《三国》对此着墨不多 , 本文就通过其中简单的故事情节来粗线条地解读一下孙权的调停方法 。
方法之一:适时分而处之 , 尽量缓解双方矛盾 。
【三国孙权如何巧妙化解甘宁与凌统的仇怨呢?】“杀父之仇 , 不共戴天 。”甘宁投奔东吴后 , 一直被丧父之痛折磨着的凌统哪会善罢甘休 , 可能是“老天有眼” , 终于能和仇人近距离接触了 , 报仇的机会也就多了 。甘宁也知道凌统的复仇心思 , 就处处提防着凌统 。冲突总是难免的 。在攻灭黄祖后的庆功宴会上 , 凌统恨极而泣 , 也顾不得孙权在场 , 当众向甘宁发难 , 引发了与甘宁的第一场冲突 , 如果不是被众人及时拉开 , 差一点就上演“全武行” 。孙权一看二人已是“势同水火 , 不能相容” , 就当机立断地作出决定——将他们分开 , 实行“隔离”措施 。所以 , 孙权即日就命令甘宁镇守夏口 , 避开凌统 。
“两虎相争 , 必有一伤” 。在当时情绪冲动、剑拔弩张的僵持情况下 , 孙权这一决定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他心里很明白:目前 , 只有将他们分开 , 尽量减少见面的机会 , 使二人互相避开对方的刺激或攻击 , 才能留出缓冲怨恨的空间;只有暂时放一放 , 逐步缓解他们激烈的对立情绪 , 释放一下心理压力 , 才能避免纷争愈演愈烈 , 然后等待时机 , 再作进一步的调停 。
作为吴主 , 孙权对此深感忧虑 , 他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来看待这起纷争的 , 他关心的不仅仅是对双方纷争的简单化解 , 想的更多的恐怕是如何彻底地“推倒”双方心里的“坚墙” , 怎样才能取得最佳的调停效果 , 怎样才能更有效地维护好朝廷上下的团结 , 这才是他的目的所在 。进行“隔离” , 不过是拉开了调停过程的序幕 。
网络配图
方法之二:坚持居中立场 , 不偏不倚同施恩宠 。
“手心和手背都是肉” 。在孙权心里 , 甘宁和凌统都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 必须一视同仁 , 不能顾此失彼 。因此 , 在调停二人纷争的过程中 , 孙权始终坚持了这样一条原则——保持一颗“公心” , 不一边倒 , 不搞“人情调停” , 不帮一方压制另一方 。只有这样 , 才能赢得双方的信任 , 才能保证调停的客观公正 。
甘宁斩杀黄祖 , 为孙权报了杀父之仇 , 孙权“大喜” , 很快就提升甘宁为都尉 。甘宁果然不负所望 , 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自己的才能 , 孙权对甘宁也是褒奖有加 , 但他并不因此就偏袒甘宁 , 而冷落凌统 。所以 , 在调离甘宁避开凌统的同时 , 孙权也加封凌统为承烈都尉 , 当然这也是对凌统战功的充分肯定 , 使凌统心里平衡 , 也感到欣慰 。其实 , 这也是人之常情 。当一个人感觉到所受的待遇“不公正”时 , 最容易伤害当事人的自尊 , 也最容易引起当事人的不满 , 这是最不利于公正调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