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种类及简介


中国戏曲的种类及简介

文章插图
一、中国戏曲介绍: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 。中国戏曲由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戏曲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 。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 。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
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
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
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
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 。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 。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 。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 。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 。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 。科是动作、表情等 。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