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种类及简介( 六 )


16、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 。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 。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 。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 。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 。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 。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
18、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 。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 。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 。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
19、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 。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 。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
20、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 。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 。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 。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 。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
21、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 。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 。其表演粗犷朴素 。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2、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 。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 。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 。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 。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 。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 。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 。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
24、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 。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 。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
25、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 。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 。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 。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

中国戏曲的种类及简介

文章插图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 。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 。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