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冤案平反太容易?历史平反很困难

热播剧《琅琊榜》中 , 赤焰军统帅林燮被诬与祁王萧景禹谋反 , 以至被冤杀 。林燮之子林殊化名梅长苏 , 周旋于朝中各大势力之间 , 终于辅佐靖王登基 , 平反了当年这桩冤案 。这时距冤案发生 , 仅仅过去了13年 。这虽然是一部架空历史剧 , 但其人物、事件却非完全无迹可寻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历史上 , 政治冤案数不胜数 。杨师群主编的《三千年冤狱》 , 仅收录其中著名者 , 即有100余起 。张海鹏主编的《冤臣传》统计 , 从先秦的龙逢、比干 , 到晚清的“戊戌六君子” , 被冤杀的名臣有84人 。这两本书中所列的被冤杀者 , 有一部分获得了平反 , 有名的如岳飞、于谦、袁崇焕、多尔衮等 。揆诸史料 , 不难发现 , 这些获得平反的冤案 , 几乎全部需要满足两大基本条件 , 也可以说是两大基本规律 。
条件一:冤案的制造者已从权力台面消失 。绝大多数情况下 , 一个皇帝制造的冤案 , 冤杀的大臣 , 都要等到新皇帝即位后 , 才有可能昭雪 。而新皇帝出于笼络前朝旧臣、巩固权力 , 以及表示对先皇的孝道 , 所做的平反工作通常也是有限度的 。因此 , 如《琅琊榜》中 , 靖王还未登基 , 就为赤焰军全面翻案 , 并惩处所有涉案者的事 , 并不会真的发生 。
历史上 , 宋高宗在位末期 , 完颜亮发动侵宋战争 , 大臣中有人上书为岳飞鸣冤 , 但高宗不为所动 。孝宗即位后 , “追复岳飞元官 , 以礼改葬 , 访求其后 , 特与录用” , 并对岳飞之子岳霖说:“卿家冤枉 , 朕悉知之 , 天下共知其冤 。”但在各类官方文件中 , 南宋朝廷依旧讳言岳飞案为冤狱 。淳熙六年(1179年) , 孝宗即位后第17年 , 才为岳飞议谥 。太常寺拟的谥号是“忠慜” , 一方面肯定岳飞是大宋忠臣 , 一方面又表示了百姓对其蒙冤的悲伤 。但孝宗看到后 , 认为若用这个谥号 , 就相当于批评太上皇“失政” , 错杀忠臣 , 于是改谥岳飞为“武穆” 。而陷害岳飞的元凶秦桧、张俊等也都未被追究责任 , 官爵、谥号如故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死后也葬在西湖边 , 同岳飞合称“岳于双少保”的于谦 , 在“土木堡之变”后 , 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 , 击败瓦剌大军 , 稳定了局势 。英宗复辟后 , 于谦以意图谋反的罪名被杀 。英宗之子宪宗即位后(1465年) , 追赠于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下诏称 , 并称对于谦“在先帝已知其枉 , 而朕心实怜其忠” 。但宪宗并没有给于谦赐谥 。
袁崇焕的问题更为复杂一点 。依照钱海岳所著《南明史》 , 南明朝廷曾为袁崇焕平反 。崇祯十七年(1644年) , 弘光帝登基后 , “又复袁崇焕、赵光抃原官”;次年 , “予袁崇焕、王在晋祭葬” 。永历帝时 , 还谥袁崇焕为“襄愍” 。但以上内容都不见于南明官方文件 , 可信度至今存有争议 。真正为人所知的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 乾隆帝颁诏为袁崇焕平反 , 赞扬“袁崇焕督师蓟辽 , 虽与我朝为难 , 但尚能忠于所事 , 彼时主暗政混 , 不能罄其忱悯 , 以至身罹重辟 , 深可悯恻” 。并在京都广渠门为之建立祠堂 。从崇祯帝到乾隆帝 , 不仅皇帝不同 , 甚至已经改朝换代 。乾隆为袁崇焕平反 , 肯定其为忠臣 , 既能激励群臣效忠清廷 , 又映衬出明朝皇帝的昏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