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明末守疆大将是如何死于残酷官场的

核心提示:明朝末期,经守辽东疆土者有“三杰”,依次为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 。然而,这三人均受到排挤打压,甚至死于非命,其中以熊廷弼为最早,其经守辽东之功,史家多有正面评价 。但是,如此忠诚英武之人,何以有如此下场呢?
网络配图
明朝末期,经守辽东疆土者有“三杰”,依次为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 。然而,这三人均受到排挤打压,甚至死于非命,其中以熊廷弼为最早,其经守辽东之功,史家多有正面评价 。但是,如此忠诚英武之人,何以有如此下场呢?
《明史·熊廷弼传》记载:“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 。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 。明年成进士 。”有胆略,知兵事且善射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擢御史巡按辽东,他针对辽东地广人稀、边防多事之现实,主张实行军屯,缮垣建堡,按劾将吏,军纪大振 。但是,他的“修边筑堡、以守为战”的存辽大计与时任辽东经略的杨镐之议不和,后被排挤,转岗督学南直隶 。万历四十七年,著名的萨尔浒之战发生,辽东经略杨镐指挥的47万大军惨败,经廷议,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取代杨镐为辽东经略,从而使大明王朝辽东战局大为一振 。
熊廷弼镇守辽东,居功至伟,其终被问罪,大致有两个原因 。
一是党争之害 。明末朝政腐败,党派林立,党争迭起 。以原吏部郎中顾宪成为首,一批下野官吏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一部分在职官吏如赵南星等也遥相应合,东林党因此得名 。与此同时,另有一批官吏士绅组成浙、齐、楚、宣、昆各党派 。这些党派既互有矛盾,又互相利用 。其中,以东林党人势力最为强大 。
起初,乃是东林党与齐、楚、浙三党之争,后来则演变为东林党与阉党之争 。到明熹宗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得势,浙、昆、宣各党派受到排斥 。于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宦便与浙、齐、楚、宣、昆各党中的一部分人结成联盟,被东林党称为“阉党”,形成了直接对抗 。照理说,熊廷弼原为楚党,与东林党人并不是一路人 。但是,当时的东林党代表人物杨涟等人,曾在辽东军事等问题上为熊廷弼说过好话,熊廷弼同后来所谓的“东林党六君子”也有不错的个人关系 。这一切,都为其最终的杀身之罪埋下了祸根 。
据《明史》记载:“天启元年,沈阳破,应泰死,廷臣复思廷弼 。”甚至有人感叹:“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 。”于是,熊廷弼被召出山,重任辽东经略 。
然而,阉党们不放心,“搭班子”的时候,生生替他配了一个叫王化贞的巡抚 。《明史》评价曰:“化贞为人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 。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廷弼尤抵牾 。”熊廷弼虽为辽东经略,却无实质的兵权,而握有实权的王化贞却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与熊廷弼的“防守策略”大相径庭 。《明史》中说:“廷弼主守,谓辽人不可用,西部不可恃,永芳不可信,广宁多间谍可虞 。化贞一切反之,绝口不言守 。”
网络配图
应该说,熊廷弼的策略是正确的 。然而,熊廷弼与王化贞之间,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可是王化贞自恃朝中有人,根本不把熊廷弼放在眼里 。这一切,直接造成了广宁兵败,致使辽东尽失 。
兵败问罪,朝廷震怒,下令处置败军之将,《明史》记载:“二月逮化贞,罢廷弼听勘 。”一个是逮,一个是勘 。显然,朝廷对两人的定罪是有差别的 。然而,最后的决议却是“廷弼、化贞并论死” 。
熊廷弼为保命,曾托一个叫汪文言的人向魏忠贤行贿,要四万两 。但熊廷弼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既而背之” 。于是,“魏忠贤大恨,誓速斩廷弼” 。此时,正值“东林六君子”案发,杨涟等人被下狱 。魏忠贤便指使人诬陷熊廷弼也曾向杨涟行过贿,将熊廷弼行贿之事与“东林党案”硬扯在一起 。“甚其罪”,“党同伐异,招权纳贿”,那就是罪加一等了 。魏忠贤的党徒冯铨,还趁着陪皇帝吃饭的时候,拿出一本民间流传的《辽东传》,上面有记载熊廷弼英武善谋的言辞 。冯铨挑拨说:“此廷弼所作,希脱罪耳 。”于是“帝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