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明末守疆大将是如何死于残酷官场的( 二 )


第二个原因乃是熊廷弼的性格所致 。《明史》说:“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 。自按辽即持守边议,至是主守御益坚 。然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 。”也就是说,熊廷弼的脾气不太好,遇事特别容易激动,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此评价,甚为形象 。
熹宗初立之时,有人“劾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也有人说他经略辽东失职 。熊廷弼的反应是什么呢?《熊廷弼传》说“廷弼愤,抗疏极辨,且求罢”,“廷弼益愤,再疏自明”,甚至公开“掼纱帽” 。说到激动的时候,“抗疏辨,语颇愤激”,即使皇帝在场,也从不忌讳 。但凡有人弹劾,他总是要抗辩上疏一番 。因此,给满朝大臣留下他根本听不进任何意见的深刻印象 。万历皇帝在,可以包容他,但熹宗皇帝不会 。
网络配图
熊廷弼同王化贞的矛盾,虽说责任在王化贞 。但熊廷弼也有责任,他反对王化贞的军事策略,又无法阻止,便上疏告状,话说得很难听,且不留余地 。王化贞自然心存不满 。到王化贞兵败之时,两人相见,“化贞哭”,熊廷弼却微笑着说:“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弄得王化贞无地自容 。两人同被朝廷究责之时,熊廷弼依然故我,态度不好;相比之下,王化贞伏罪,痛哭流涕,态度倒是端正 。
凡此种种,都说明熊廷弼是不谙为官之道的 。恃才自傲,这在任何时候的官场都是危险的,毕竟不是每一个领导者都有胸襟 。
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有“盖世之材”的熊廷弼被处死 。据说,熊廷弼临刑之际,胸前仍挂着一个小布袋,袋中之物乃“辩冤疏” 。熊廷弼辩疏了一辈子,或许至死也没明白,官场的许多是非是辩不明道不白的 。熊廷弼身首异处之后,因为朝廷追赃,其长子熊兆自杀 。其老家江夏的一个小小知县,都要来敲竹杠,索要“貂裘珍玩”,甚至将熊家两名婢女的衣服褪去,笞打四十,“远近莫不嗟愤” 。
直到崇祯二年(1629年),熊廷弼案才得以昭雪 。“传首九边”的熊廷弼才身首合一,得以归葬 。其墓在今武汉青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之中,并有熊公祠存世 。而王化贞却苟活到崇祯五年,才被伏法处死 。
后人曾感叹:“廷弼不死于封疆,而死于时局;不死于法吏,而死于奸珰 。”读之思之甚痛 。
【熊廷弼:明末守疆大将是如何死于残酷官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