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乘车难题:轿子为何反而淘汰了车?

皇帝坐车吗?当然坐 。君不见秦始皇兵马俑坑里发掘出来的安车,那就是皇帝坐的 。当年秦始皇周游天下,坐的就是这种车;死在半道上,配上一车鲍鱼拉回来,也是这种车 。再往前推,周朝周天子大概也坐车,周穆王也是坐车满世界走,据说还西去见了西王母 。秦国的祖先,就是给周王驾车的 。帝王坐车,驾车的人当然得坐在乘车人的前面,在轿子没发明之前,没有人对此提出礼仪上的异议 。孔门的《三礼》,对此一句话不说 。
中国的车,两个轮子,没有减震装备,坐上去不舒服 。路况要是不好,就更不舒服 。过去乘马车或者骡车长途旅行,一天走下来,乘车的人骨头都快颠散了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在车上面做改进,反而另辟蹊径发明了轿子 。
轿子跟车不一样,是人抬着走 。轿子越大,抬的人越多;抬轿的人经验越是丰富,坐着的人就越舒服 。无论路多么崎岖不平,经过人的肩膀和轿杆的消减,颠簸度可以消解为近乎零 。到了清朝,轿子经过进一步的改进,宽大舒适,坐的人可以在里面睡觉 。
不仅吃食和烟具可以放在里面,只要坐的人不嫌味,马桶一样可以装进去,像个活动的小房间 。小汽车传到中国,国人命名曰“轿车”,其实就舒适度而言,轿车还真不如轿子 。轿子这样舒适,所以,连带兵打仗的将军能坐轿,都绝对不骑马,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民国 。民国时期,从国外学了军事回国的将军们,带兵征战时也经常坐轿 。一旦轿夫反水,或者撂挑子不干,将军就成了瓮中之鳖 。
坐轿子不仅舒服,而且在社会性上面感觉良好 。什么叫“人上人”?坐轿子的人,就是“人上人” 。尤其是官轿,不仅宽大舒适,而且等级森严 。什么官阶,坐什么规格和颜色的轿,多少人抬,都有详细的规定 。远远看去,不消见到人,只看轿子,就知道什么等级的大人物来了 。所以这么一来,轿子就跟礼仪严密挂钩了 。挂钩之后,在一般情况下,皇帝就不能乘车了 。
抬轿的人,永远是“下人” 。虽然说,抬轿和抬轿的比,还是有高低贵贱之别 。给官员抬轿的,就比一般的轿夫高人一等;给皇帝抬轿的轿夫,那更是轿夫中的娇子 。但是,他们在乘轿人面前,永远都是伺候人的——弯腰伺候人入轿,然后在下面抬着走 。不像驾车的,可以坐在乘车人前面 。所以,只要大人物出门的交通工具是轿子,就不存在礼仪的麻烦 。
但是,这个状况碰上来华的英国人出现了问题 。1793年,英国派出了以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使团,来华商议两国的通商问题 。这么大老远地来中国谈事,哪有不带礼物的道理 。马戛尔尼使团带来了一大批先进的光学和天文仪器,还有一座精致的地球仪,再就是一些速射野炮 。这些稀罕玩意儿,都是当时的中国人闻所未闻的 。
马戛尔尼是来做商务谈判的,但从乾隆皇帝到底下的官员,却都当他是来进贡的 。因此,在从大沽到北京的路上,中国官员就问马戛尔尼,说你带来了英国的国礼 。但是,你个人就没有什么礼物献给我们的皇帝吗?马戛尔尼一听,感到特别奇怪,说各国外交哪有这样的事?但转念一想,这是在中国,也许中国人就是这个规矩 。幸好,他此番来华随身带了一辆四轮马车,原来是准备在中国路上自己用的 。看中国人接待的挺好,走到哪儿都有人接送,马车看来没有用了 。于是他就说,我带了一辆我们那边的马车,送给皇帝(马戛尔尼自己的叙述确是如此,但他此行的礼品单上却有马车两辆,一冬季用,一夏季用) 。
【清朝皇帝的乘车难题:轿子为何反而淘汰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