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玄“字,“炁”者,无也,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四 )


守根固本 。 第二处:《道德经》第五章
传世本:“天地之间 , 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 , 动而愈出 。 多言数穷 , 不如守中 。 ”
帛书本:“天地之间 , 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 , 动而愈出 。 多闻数穷 , 不如守中 。 ”
仍然是一字之差 , 一个是“多言数穷” , 一个是“多闻数穷” 。
多言数穷 , 多闻数穷 , 言 , 由内向外的路径;闻 , 是由外往内的路径 。 “少说多听” , “言多必失” , “希言自然” , “知者不言” 。
“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是为学日益 , “不出户 , 知天下” , “其出弥远 , 其知弥少” , “博者不知 , 知者不博” , “塞其兑 , 闭其门” , 是为道日损 。 一方面 , 不要被外物复杂的声色变化迷惑而去追逐表象 。 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无穷无尽的 。 一颗石头 , 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 , 能得到无数不同的形象 。 知识取用于万物 , 随着认知角度的不同 , 推陈出新无穷无尽 。 所以不要向外去追求表象 , 而是要“守中” , 把握它们的根本 。 “天地之间 , 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 , 动而愈出” 。 天地之间 , 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 , 越鼓动风就越多 , 生生不息 。 就好像天地只要一运行 , 就有无数的万物衍生出来 。 与“多闻数穷 , 多言数穷”知不知 , 天地不仁 , 都是不言 , 不标榜 。
水的七善 , 善者 , 善也 。 第三处:《道德经》第八章
传世本:“居善地 , 心善渊 , 与善仁 , 言善信 , 正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 。 ”
帛书本:“居善地 , 心善渊 , 予善信 , 正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 。 ”
这个地方也很容易让人迷惑 。 《道德经》不仁是不言仁 , 不标榜仁 , 本质上是自然而然的仁 , “与善仁” , 诸如“大道废 , 有仁义” , “失道而后德 , 失德而后仁” , “绝仁弃义 , 民复孝慈” , 怎解?
帛书没有“与善仁 , 言善信” , 只是一个“予善信” 。 《庄子》说“仁义惨然 , 乃愤吾心 , 乱莫大焉” , 形容它是在人世间播糠迷眼 , 让人颠倒是非 。
因为天下有道 , “与善仁”就是“天地不仁” , 《庄子》的说法是否可以参照?素材没有被分割 , 谁还能用它雕刻为酒器;白玉没有被破裂 , 谁还能用它雕刻出玉器;人的自然本性不被废弃 , 哪里用得着仁义;人固有的天性和真情不被背离 , 哪里用得着礼乐;五色不被错乱 , 谁能够调出色彩;五声不被搭配 , 谁能够应和出六律 。 分解原木做成各种器皿 , 这是木工的罪过吗?毁弃人的自然本性以推行所谓仁义 , 这就是圣人的罪过吗?所以最好的品质 , 是天真淳朴的自然天性;最好的生活 , 是自然而然、不知不觉的生活 。 天真淳朴不能人为培养 , 而只能保护不丢失;自然而然不能人为创造 , 而只能保证不破坏;不丢失不破坏 , 这就是无为 。
执古之道 第四处:《道德经》第十四章
传世本:“执古之道 , 以御今之有 , 能知古始 , 是谓道纪 。 ”
帛书本:“执今之道 , 以御今之有 , 能知古始 , 是谓道纪 。 ”
研究《道德经》 , 逻辑道纪;刘先银经典点说:道纪【14】【21 , 54 , 57】以此
窈兮冥兮 , 其中有精 , 其精甚真 , 其中有信 。 自古及今 , 其名不去 , 以阅众甫 。 【54】【57】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
故以身观身 , 以家观家 , 以乡观乡 , 以邦观邦 , 以天下观天下 。 【21】【57】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
以正治国 , 以奇用兵 , 【48】以无事取天下 。 【21】【54】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