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国实力最强的魏国为何最先亡国

导读:对于这样一个题目 , 可能有不少人会提出疑问:在历史上 , 蜀国亡于263年 , 魏国亡于265年 , 吴国亡于280年 , 三国中最先亡国的应该是蜀国 , 不应该是魏国 , 是不是搞错了?其实 , 魏国在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轮番辅政的时候 , 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
网络配图

先是在嘉平六年(254年) , 司马师废掉魏国第三任皇帝曹芳 , 另立高贵乡公曹髦为第四任皇帝 , 司马师独掌大权;其次在景元元年(260年) , 司马昭派人杀死了曹髦 , 另立曹奂为魏国的第五任皇帝 。曹芳、曹髦、曹奂名为一国之君 , 但皇权旁落 , 他们不过是司马氏兄弟及司马炎操控下的傀儡而已 。所以说 ,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 魏国是三国中最先亡国的 , 是名存实亡 。
经过数十年的战争消耗 , 到了三国后期 , 魏、蜀、吴三国的人口数量都有了大幅度减少 , 当时蜀国仅有二十八万户 , 人口约九十四万;吴国只有五十二万户 , 人口约二百三十万;而魏国有一百三万户 , 人口四百四十三万 。三国中 , 魏国的面积最大 , 人口最广 , 吴蜀两国人口加起来 , 也不如魏国多 。然而 , 实力最强的魏国却最早亡了国 , 这让很多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感到不可思议 。
笔者认为 , 魏国之所以先亡国 ,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
其一 , 篡位的负面影响 。
魏国的最初奠定者曹操 , 一开始是东汉的官员 , 但后来却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 , 挟天子以令诸侯 , 独揽大权 , 把持朝政 , 让汉献帝沦为傀儡皇帝 。曹操自己虽然迫于形势没敢称帝 , 却暗示让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立魏 , 取而代之 。曹操死后 , 曹丕继承其位 , 便强迫汉献帝把皇位“禅让”于他 。尽管曹丕在篡位过程中 , 为了堵住众人之口 , 三番两次的表示谦让 , 做足了表面文章 , 但最终还是颠覆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 , 自己当上了魏国的第一任皇帝 。曹丕的这种作为 , 为后来逐步崛起的司马氏做出了榜样 , 只要实力强大 , 条件允许 , 就可以取而代之 。后来 , 曹氏衰败 , 司马氏崛起 , 司马炎依葫芦画瓢 , 像当年曹丕那样篡夺神器的恶性循环再次上演也就不足为怪了 。
网络配图

其二 , 人才的严重匮乏 。
曹操在位时 , 很注意招贤纳士 , 文臣武将蜂拥而至 , 且多为心腹 。到了曹丕、曹曹叡时代 , 他们则更看重曹氏家族的将才 , 没有及时发掘外姓的能臣 , 人才变得比较匮乏 , 军事指挥上几乎完全依赖司马懿 , 甚至出现了出兵打仗全靠司马懿一人支撑的尴尬局面 。魏国的将才或者说是人才虽然不少 , 但称之为曹氏的心腹却很少 , 他们绝大多数都站在司马氏这一边 , 唯司马氏之命是从 。后来的邓艾、钟会 , 则是司马懿父子发掘的杰出军事人才 。人才由谁推荐提携 , 必然心向之 , 魏国在人才方面已经被司马氏垄断了 。
其三 , 特殊的特殊位置 。
魏国地处广袤的中原 , 人口密集 , 经济强盛 , 是每一个有野心的人物都垂涎已久、望眼欲穿的地方 。而中原 , 历来被看作是正统 。可以说 , 谁占领了中原 , 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霸主 。因此 , 中原成了有野心的人最想得到的地方 , 其他的弱国、小国都虎视眈眈 , 一有机会就发起战争 。诸葛亮为了攻取中原 , 曾六出祁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