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王朝交替之际,总不缺少忠诚于旧王朝的人 。比如,武王伐纣,灭了殷商 。殷商贤臣箕子率众遗民东渡朝鲜,不仕周王朝 。
所谓遗民,虽概念并不确定,但起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身处新旧王朝交替之际,不参与新朝科举,也不出仕当官;其次,具有较强烈的遗民意识 。
网络配图
明清之交,明朝遗民以“不仕二姓”之态,在新朝选择了体制外的苟且生活,并寻机反清复明 。理想总是需要有现实的支撑,如何活下去的生计问题似乎要比恢复明朝大统更为迫切 。
在旧王朝时代,士人可以通过科举应试,出任官职,但“不仕二姓”的姿态让他们不得不放弃这条传统的生计道路 。正如顾炎武所言:大难初平、宜反己自治,以为善后之计 。
从实际选择来看,明朝遗民多选择了一下五种生计之路 。
教书先生 。读书人可以凭借知识谋生,也能受到尊敬,所以明朝遗民当教书先生的人有很多 。教书先生分为三种:家塾、私塾、义塾先生 。家塾就是到学生家里教书;私塾就是自己租个院子或借用他房教书;义塾是富商显贵或政府、家族倡议出资兴办的免费学堂 。
从收入上看 。乡村教书先生年入不到二两白银,只能买米二石,收入极少 。不过,除了银两支付外,也有用食物支付薪酬的 。每逢节日之时,还能得到补贴 。在现实中,教书先生要常年在外教书,家人也常有断粮的危险,比如滇南遗民孔之裔虽为教书先生,却“四壁萧然” 。北方的教书先生可能情况会更糟糕,甚至有家无长物的人拎着袋子向亲友乞食 。
网络配图
耕作自给 。中国以农业立国,士子若不科举当官,最理想最常态的生活方式就是“耕读传家” 。自然,遗民中选择耕作的人不乏其人 。遗民大儒孙奇逢便在明亡后率弟子躬耕自给,四方访问学者 。
清初生产力低下,靠耕种能勉强生活已经不易 。若是遭遇荒年,力耕食貧在所难免 。通过耕作投资获得利润的过程也极为缓慢,与工商业根本无法相比 。
官府幕僚 。不同于直接入仕清廷,但幕主毕竟还是清廷官员,所以难免遭到讥讽 。在顺治年间,遗民思想厚重,很多人不愿选择这条路 。到了康熙时期却风气大有不同 。选择担任幕僚的遗民也多了起来,而且在通过针砭时弊对清廷进行鞭挞改造,也不放弃汉人王朝的恢复,比如三藩大乱时,亦有不少幕僚前去支援三藩汉人权贵 。这些人收入也颇多,通常是教书先生的数十倍,甚至百倍 。
写字卖画 。诗文书画原本就是士人擅长的事情,也是许多遗民的生计选择 。写字卖画也仅能糊口 。
网络配图
悬壶济世 。古代没有专门的医学院,读书人通常就充任了医生一职 。
【揭秘明朝灭亡后遗民在清朝都是靠什么生活】写字卖画、悬壶济世的遗民人数不如前三者多,此外还有其他生计方式,但都未成大然之势 。
总之,明遗民虽以“治生”为“本事”、“分内事”,但其“治生”观念终不出儒家传统规范 。当着明清易代,汉族文化面临中断之虞,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言人,明遗民不汲汲以“生计”为考量,而是毅然肩苛起传承中华文化命脉的“道统担子”,其精神价值不可泯灭 。
- 揭秘周朝女皇武则天与女宰相上官婉儿的爱恨纠葛!
- 揭秘:曹操对自己的下属是怎样使用驭人之术的?
- 解密:明朝时期购买一个丫鬟到底要花多少钱?
- 揭秘历史上唯一一个既做过奴隶也做过皇帝的人
- 揭秘刘备入川为什么不让诸葛亮一道随行?
- 洪熙帝在位 洪熙皇帝
- 揭秘冒顿单于和刘邦的白登之战结局如何?
- 揭秘古代皇帝处死后妃的各种残忍手法
- 揭秘:曹操是怎样的人?曹操究竟是不是奸雄
- 揭秘:明朝万历年间宦官冯保竟然成了顾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