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一般会出现在大灾或战乱之年,这是一个极其恐怖的现象 。唐末曾有人杀掉自己的且与人分食这是怎么回事呢?
【食人肉充当军粮:张巡杀妾分肉吃人三万】唐至德二年(757年),安史之乱始作俑者安禄山被刺死后,他的儿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十三万南侵江淮屏障睢阳 。当时,著名将领张巡与太守许远协同作战,共同驻守睢阳 。尽管张巡指挥有方,屡屡以其智谋打败叛军,然而睢阳已陷入叛军层层包围,城内很快粮草尽绝,张巡无奈只好杀掉爱妾,以其肉分给将士们吃 。不仅如此,由于在防守过程中,士兵饥饿,张巡曾下令杀害城内百姓,食人肉作为军粮,这是历史上饱受诟病的食人肉充当军粮事件 。
网络配图
这段历史在新旧唐书均有记载,其中《新唐书》这样写道: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飨,坐者皆泣 。巡强令食之,远亦杀奴僮以哺卒……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 。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 。城破,遗民止四百而已 。
张巡为坚守睢阳不得已吃人之事,在他死后掀起了轩然大波,一直以来饱受争议 。站在人性伦理的道理高度上讲,吃人确有不妥 。尽管史料记载,被张巡他们吃掉的三万老弱妇孺大部分是自愿的 。但用古代的儒家思想看,此举有违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突破了人类的道德底线 。这也是事后唐朝廷贬张者士大夫持有的观点 。用现在人权观念看,此举更会引来一片谩骂指责之声,难以逃避道德审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食人肉确实是不应该的 。
但从当时的情形看,食人肉却属无奈之举 。睢阳之战,历时10个月,叛军把城池围的铁桶一般,张巡苦等的援军久久未至,城内粮草包括树皮都被啃食殆尽 。为朝廷死守城池而食人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
从战况来看,这场战争前后大小400余战,张巡、许远以不足万人之众,而尹子奇的大军却有十几万 。作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张巡临敌应变,出奇无穷,死守睢阳,先后斩杀敌将300、毙敌12万人,这不能不说是食人肉起了重大作用 。
网络配图
也许有人问,既然被围,杀开血路,弃城逃走不就好了,非要牺牲三万百姓的生命来死守睢阳?其实,于唐王朝而言,坚守睢阳这是统筹战略布局的现实考虑 。
在守城中,城中将士提议放弃睢阳,撤往江淮一带 。考虑当时的情形,张巡和许远也不得不考虑弃城的可行性,但是最后得出的共同结论仍然是坚守 。一则,从现实情形看,如果弃城突围,城中将士也已疲惫不堪,即便出城恐难免一死;二则睢阳是江淮门户,而江淮是帝国的财赋重镇,一旦睢阳失守,燕军必定长驱直入,横扫江淮 。
到那时,像贺兰进明、许叔冀、尚衡这种拥兵自重、见死不救的家伙,断然是非败即降 。倘若如此,远在西北贫瘠之地的肃宗朝廷立刻会失去江淮地区的钱粮供给,届时非但没有实力收复两京,甚至连朝廷本身都会有瓦解之虞 。
网络配图
事后证明,张巡的坚守的确有战略意义 。十个月的睢阳之战,牢牢牵制燕朝十几万大军,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的安全 。试想,如果张巡早早投降或者逃走,那么整个战争的形势必会全然不同,李唐朝廷收复两京的日程也将被无限期推迟 。
尽管张巡食人在朝廷饱受诟病,但鉴于张巡的守城功劳,唐肃宗保留了朝廷贬张者得意见,而认为“巡以寡击众,以弱制强,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师,师至而巡死,巡之功大矣”,为他记一大功,并且树碑立传 。至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巡续画凌烟阁 。这是当时统治者对他的至高评价 。
- 蒙古军队是如何解决军粮问题的?办法虽然简单,却十分有用
- 杀三万妇孺当军粮的张巡,只因誓死保卫商丘便得千古赞颂?
- 古时被充当过催情药的东西有的现在还在用
- 刘备曾饱食人肉宴让曹操赏凶犯黄金百两
- 揭秘:唐末下令捕杀百姓充当军粮的伪皇帝!
- 三国最悲催女人被丈夫做军粮不是刘安之妻
- 古代最强军粮,人马都能吃,保质期还长达9年
- 皇帝自己跑了竟委托自己的兄弟充当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