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史话楚国若敖氏之乱若敖氏家族剧烈分化

楚穆王时期 , 楚国的内部矛盾开始不断加剧 , 不仅仅若敖氏与王室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 , 就连若敖氏家族内部也出现了剧烈的分化 。
早先楚穆王篡位前 , 曾诬杀当时的令尹斗勃 , 然而斗勃中了阳处父之计也是因为听了成大心的建议 。可是斗勃被杀 , 楚穆王却以成大心为令尹 , 这其中总有一些说不出的怪异 。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斗勃之死 , 成大心是合谋者 , 但是从后来的斗氏的表现来看 , 若敖氏家族中斗氏与成氏的矛盾似乎就在这时已经开始显现了 。
【晋国史话楚国若敖氏之乱若敖氏家族剧烈分化】不仅如此 , 斗氏内部似乎也有极大的内部矛盾 , 最先将这个矛盾公开化的是斗宜申 。斗宜申字子西 , 在楚成王时期曾担任司马 , 城濮之战时斗宜申统帅楚军的左师 , 斗勃统帅右师 。城濮战败后 , 斗宜申也想要自杀 , 被成王派来的人及时赶到劝阻才没有自尽 。
斗勃与斗宜申在城濮之战中都被晋军击溃 , 然而后来的走向却截然不同 , 斗勃接任了令尹 , 而斗宜申则只是被任命为商公 , 这就引起了他的不满 。不久之后他带兵沿汉江、长江溯流而上准备对楚王发难 , 结果被发现了 , 他竭力狡辩才免于一死 , 但楚王为了对其表示惩罚 , 将其降为了工尹 。到晋灵公四年(617BC) , 斗宜申又与子家(仲归)联合发动叛乱 , 准备谋弑楚穆王 。这次政变又以失败而告终 , 斗宜申和子家均被处死 。
晋灵公六年(615BC) , 成大心去世 , 出自斗氏的公子燮与成大心的弟弟成嘉(字子孔)争夺令尹之位 , 没有成功 , 因此一直怀恨在心 。两年后 , 楚庄王即位 , 周边的群舒趁楚国内部不协发动叛乱 , 成嘉和太师潘崇带兵出征群舒 , 命公子燮和斗班的儿子斗克(字子仪)守卫郢都 , 于是公子燮就趁机联合了有不满情绪的斗克发动了叛乱 。
申公斗克是早年平定令尹子元之乱的斗班之子 , 早在城濮之战前 , 秦晋两国伐鄀 , 斗克中计被秦军俘虏 。后来秦晋两国因为崤之战闹翻 , 秦国为了结好楚国而将其释放 。回国后的斗克受人嘲笑 , 无论是在楚国朝堂上 , 还是在若敖氏家族内部 , 都没有地位 , 因此长期积怨 。
这次成嘉出征 , 命公子燮和斗克守卫都城 , 本来是出于对他们的信任 , 但是却没有注意到他们对自己的怨恨 。成嘉出征之后不久 , 两人就派了私属到前线去杀令尹成嘉 , 结果没能成功 。惊慌失措之下 , 两个人就挟持了新继位的楚庄王逃往商密 , 不成想在半路上被庐戢梨和叔麇诱杀 。
公子燮的叛乱虽然没有造成太过严重的后果 , 但是却给涉世未深的楚庄王打了一剂预防针 。也大概因为这件事 , 使得楚庄王萌发了要彻底铲除若敖氏的想法 。但当时的楚庄王羽翼未丰 , 还未能与若敖氏的敌对势力建立紧密的关系 , 因此只能按兵不动 , 以声色犬马来麻痹对方 , 暗中观察局势 。
灭庸服群蛮
晋灵公十年(611BC) , 楚国遭遇饥荒 , 周边的戎族大抵也受到天灾的影响 , 因此都群聚起来找楚国讨粮食 , 四路蛮族从不同的方向先后侵扰楚国 。第一路是楚国西南部的戎狄 , 一路打到阜山 , 大军驻扎在大林 。第二路是东南方的戎狄一路打到了阳丘 , 侵略訾枝 。第三路是西面的庸国挑动了山区的群蛮发动了叛乱 。第四路是麇国率百濮聚于选 , 从南方侵略楚国 。遭遇灾荒的楚国又面临四处烽烟 , 局势垂危 , 楚人担心中原诸侯也趁火打劫 , 于是紧闭申息二县北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