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史话楚国若敖氏之乱若敖氏家族剧烈分化( 二 )


楚国受到来自多方的袭扰 , 特别是郢都 , 受到戎狄威胁最甚 , 因此很多人就打算迁都到阪高(河南当阳西)以避开蛮族的侵扰 。但是时任工正的蒍贾认为不可 , 他说我能往 , 寇亦能往 。这句话与汉武大帝那句“寇可往 , 我亦能往”正好相反 , 通常对这句话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我们的地盘蛮族能来 , 那么蛮族的地盘我们也能去 。这种解释是比较积极的 , 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语境的话 , 可能不太合宜 。蒍贾是为了劝阻人们想要迁都的念头 , 因此他的意思可能是 , 我们能跑到的地方 , 蛮族也能追过去 , 与其来回迁都躲来躲去 , 倒不如予以反击 。
蒍贾分析了当前的局势 , 他认为南方的蛮族都只是乌合之众 , 不足为虑 , 他们只是认为我们遭遇饥荒 , 无法组织抵抗 , 因此想趁火打劫 。只要我们大军一出 , 他们知道了之后就一定会因为害怕而逃跑 。因此南方群蛮虽然来势汹汹 , 但都不是什么心腹大患 , 真正威胁楚国的是庸国所聚合的群蛮 。果然 , 楚国出兵抵御南部蛮族不足半月 , 以百濮为首的南方蛮族就纷纷散去了 , 接下来 , 楚国就集中全力 , 对付来自西北的庸国 。
为了解决粮食补给的问题 , 楚人采取的策略是 , 每到一地就打开仓库让将士一起食用 。军队驻扎在句澨 , 庄王派庐戢梨进攻庸国 , 到达庸国的方城 。但是攻打庸国首战却失利了 , 楚将子扬窗也被庸人俘虏 。后来子扬窗趁庸人不备逃了出来 , 回到军营之后他将庸人的情况作了分析:“庸国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 , 但是没有组织 , 所有的蛮兵都聚集在一起 , 可以集合全军并出动国君的直属部队 , 合围庸人 。”
师叔潘汪却否决了他的提议 , 而是建议采用先君蚡冒征服陉隰时使用的骄兵之计 。具体的办法就是让楚军不断地和蛮族接战 , 但每次交战都只许败不许胜 , 使得蛮族认为楚军疲弱便不再设防 。经过多次败退之后 , 庸人骄横而楚人激愤 , 这时楚庄王就在临品会师 , 并联合秦、巴两国 , 兵分两路一举击溃并灭掉了庸国 。
灭庸服群蛮的战事发生在楚庄王即位的第三年 , 这大概也是所谓三年不飞、三年不鸣的来源 。然而事实上此时的楚庄王手中的权势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一鸣惊人的程度 , 此时的若敖氏尽管内部纷争不断 , 但依然牢牢地掌握着楚国的政权 , 使得楚庄王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六年之后才得以打破 。
平定若敖氏之乱
晋成公二年(605BC) , 楚国王室与若敖氏之间的矛盾终于以内乱的形式爆发了 。内乱爆发之前 , 担任令尹的是斗榖於菟的儿子斗般(字子扬) , 斗榖於菟弟弟原司马子良的儿子斗椒(字子越 , 又称斗越椒)担任司马 。
早在斗椒小的时候 , 斗榖於菟就认为这个孩子长得虎背熊腰 , 说话的声音就跟豺狼一般 , 所谓狼子野心 , 如果他当政必然会使若敖氏遭遇灭顶之灾 , 就建议弟弟司马子良把他杀掉 。但俗话说 , 虎毒尚不食子 , 司马子良终究舍不得将自己的孩子杀掉 , 就把他养大成人 , 并最终接替自己的职位 , 担任楚国的司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