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选择软弱李治继位?李治有何过人之处

英武的唐太宗亲手缔造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 可是他亲手精心培养的继承人却令他大失所望 。昔日追随他打天下的寒士们 , 也不具备担负起匡扶李唐的力量 。随着保守派大臣占据主动 , 年幼的李治被推向前台 。无奈之下 , 唐太宗改立李治为太子 , 正可谓“聪明一世 , 懵懂一时 。”
唐太宗即位不久 , 立长子李承乾为皇子 , 时年八岁 。为了培养李承乾 , 唐太宗可谓煞费苦心 , 不遗余力 。李世民首先选择年高望重的李纲为太子少师 。李纲的教育内容大体上以儒家君臣父子之道为主 , 师教严肃 。“每谈论发言 , 皆辞色慷慨 , 有不可夺之志 。”当时年幼的承乾未尝“不耸然礼敬 。”唐太宗对承乾虚心接受师教 , 最初是满意的 。然而 , 承乾生于深宫大内之中 , 长于妇人之手 , 成人以后缺乏乃父那样弓刀跃马 , 千里驰骋 , 接触民间 , 目睹社会动乱、民生疾苦的阅历 , 故而目光短浅、识不及远 。”及长 , 好声色 , 漫游无度 , 然惧太宗知之 , 不敢见其迹 。每临朝视事 , 必言忠孝之道 , 退朝后 , 便与群小廨下 。而且承乾想方设法闭拒宫城的进谏规劝 。当唐太宗发现了承乾的某些劣迹后 , 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期望与培养 。
贞观五年六月 , 太子少师李纲病逝 , 唐太宗把教育太子的重任委之于左右庶子于志宁、李百药的肩上 。李百药针对承乾颇为留心典籍及爱好嬉戏的特点 , 写了一篇《赞道赋》 , 以古来储君成败之事来讽谏承乾 。唐太宗对此十分赏识 , 然而李承乾依然故我 , 于志宁、李百药只好灰心离职 。
唐太宗考虑到李承乾虽有过失 , 然而仍有可塑的希望 , 认为只要有名师的指点 , 总可匡正果实 。于是又无色了中书侍郎杜正伦为太子右庶子 。杜正伦曾为秦府文学馆学士 , 贞观初以不畏触犯逆鳞而闻名朝野 , 唐太宗起用杜正伦的用意在于“太子生长深宫 , 百姓艰难 , 耳目所未涉 , 能无骄逸乎!卿等不可不极谏 。”设身处地为承乾着想的用心可谓良苦 。这时 , 承乾脚上患病 , 不能朝谒 , 失去了太宗对他教诫、监督的直接机会 。于是群小之辈乘虚而入 , 引诱这个“好声色”的太子走上了“奢纵日甚”的浪荡歪道 。对于杜正伦的规谏 , 他全不理睬 。杜正伦因而采取了从正面诱导的方针 , 着力弥补承乾“不闻爱贤好善”的缺陷 。但是屡次开到都没有奏效 , 最后只得弹出底牌 , 想用乃父的私嘱来威慑他 , 冀其震惧 , 改过自新 。但承乾作表奏闻 , 太宗难堪 , 只得迁怒与杜正伦 , 贬为州官 , 以示惩罚 。经此一波三折之后 , 唐太宗还未完全失去对承乾的希望 , 又选定当代宿儒孔颖达为太子右庶子 , 以匡其失 。孔颖达坚守谏职 , “每犯颜进谏” , 面折承乾 。承乾的乳母认为措辞过重 , 孔颖达不为所胁 , 反而“谏诤愈切” , 并借撰《孝经义疏》之机 , “因文见义 , 愈广规谏之道 。”太宗闻讯后 , 深为嘉纳 , 赐孔颖达帛百匹、黄金十斤 。可是承乾还是无动于衷 , 唐太宗只得另寻名师 。贞观十二年 , 迁孔颖达为国子祭酒 , 遂命著名谏臣张玄素为太子右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