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下温暖圣旨首开雪中送炭的先河

北宋的冬天不收礼 , 收礼只收上好的木炭 。
宋太宗淳化四年的冬天 , 东京(今开封)滴水成冰 , 房檐垂下的冰挂有一尺多长 , 在冬天清冷的、不足以给人任何慰藉的阳光照耀下 , 像一柄垂下来的匕首 , 令人望而生畏 。这样的冬天在北宋并不鲜见 , 宋太宗还记得乾德二年的冬天 , 哥哥宋太祖上朝时 , 身穿貂皮大衣戴着皮帽全副武装 , 所有的大臣都缩着手不胜寒瑟站在讲武殿临时铺的地毯上 , 上奏章说话哆哆嗦嗦冷得舌头打结的情景 。
而这个冬天似乎比那年还要冷 。宋太宗心头一动 , 想到了黎民百姓 , 想到了弱势群体 。于是传下一道春风一样温暖的圣旨:“给京城所有高寿人瑞发奖金 , 超过100岁者赏赐金腰带 。”一眼瞥见大殿窗外纷飞的雪花 , 宋太宗这位北宋的公仆一拍龙头 , 又传下一道春风般温暖的圣旨:“再赏京城鳏寡孤独以及贫穷者一千钱、米炭若干 。”
经过统计调查 , 爱心大使在这个冬天以最快的速度把太宗的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 , “雪中送炭”的故事不胫而走 , 于是大街上到处是拎着木炭你来我往的身影 。北宋著名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以其气势磅礴的笔触 , 创新独到地把宋朝的隆冬刻画得惟妙惟肖 。诗人范成大给朋友雪中送炭之后来了灵感:“不是雪中须送炭 , 聊装风景要诗来 。”诗人是含蓄的 , 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时的风尚 。宋太宗首开雪中送炭的爱心先河 , 普天之下 , 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知识分子 , 礼尚往来首选的自然是炭 , 温暖而又实用的上行下效 。
绿蚁新醅酒 , 红泥小火炉 。在雪意朦胧的黄昏 , 等待着你手中拎着的那包香炭 , 那里边藏着比千金还要贵重的情谊 , 弥漫着人性的光和热 , 千年不散 。
【宋太宗赵光义下温暖圣旨首开雪中送炭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