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被释放时有多惨只用一乘轿子两匹马接回

景泰二年(1451年)八月二十三日,瓦剌二十余人护送英宗到大同城下,向明军要赎回英宗的财物,说给钱就放回英宗 。郭登命令手下紧闭城门,英宗传旨说:“朕与郭登有姻连,为什么这样将朕拒之门外呢?”郭登派人传奏说:“臣奉朝廷命守城,不敢擅自开门 。”说罢继续坚守不出 。袁彬见状很焦急,便以头撞门大呼 。这时候广宁伯刘安、给事中孙祥、知府(或曰同知)霍才出门见英宗一行 。但是等到他们带着财物要赎回英宗的时候,瓦剌人又不干了,带着英宗又跑了 。根据《郭氏家传》的记载,郭登曾经找来七十多名死士,让他们吃饱喝足后,令他们持刀握弓,要把英宗从瓦剌人手中抢回来 。后来走漏了风声,瓦剌人觉察不妙,就逃走了 。
也先在军事上、政治上都不能取胜,于是就开始求和 。景泰元年三月,大同参将许贵上奏说:“迤北有三人至镇,欲朝廷遣使讲和 。”于谦说:“我与彼不共戴天,理固不可和 。万一和,而彼肆无厌之求,从之则坐困,不从则速变,势亦不得和 。贵居边疆重地,怯若此,何以敌忾!”从此,关将无敢议和者 。根据于谦的分析,瓦剌意图要挟明朝而不得志,势必求和,求和而太上皇(英宗)自返 。如果和议起自明朝,则明朝就只有听任瓦剌人要挟的份了 。朝廷一意用于谦之策,棋胜一着 。当年,正是因为南宋朝廷一意主和,徽钦二帝最后不能返 。但是,景泰帝并非真心想要迎还英宗 。宋朝因为一味讲和而造成徽钦二帝不能回还,如果景泰帝学宋高宗的做法,求和退让,放松了军事,英宗便永无送还之日 。好在景泰帝城府不深,没有这么多盘算,而于谦出以为国公心,以战逼和,促使明英宗归还,被称为社稷之臣 。
也先一再遣使求和要求送还明英宗,景泰帝回答说:“朕念在也先屡屡请送太上皇回京的份上,因此遣人赐书授赏 。但是也先诡诈反复,现在阿拉又派使者来,朕本来打算满足你们的要求 。然而朕听说也先仍聚众塞上,意在胁挟,所以义不可从 。即使阿拉必欲和好,待瓦剌诸部落北归,议和未晚 。不然,朕不惜一战 。” 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书:“也先求和于我,请还乘舆,此转祸为福之机 。望陛下俯从其请 。遣使往报,因察其诚伪而抚纳之 。奉太上皇以归,少慰祖宗之心 。”景泰帝说:“设彼假送驾为名,来犯京师,岂不为苍生患?”后来阿拉又来请求 。景泰帝在文华门召见廷臣,表示应当拒绝 。王直等人又请求:“必遣使,无贻后悔 。”景泰帝不悦:“朕非贪天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 。”至此景帝说出了心里话:当初推我做皇帝的是你们,现在要迎还太上皇的还是你们,太上皇回来了,那我怎么办?
于谦看出其中奥妙,便从容地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固理当速奉迎,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词矣 。”景泰帝听了于谦“天位已定”的话,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改口说:“听你的,听你的 。” 于是,明廷派出以礼部右侍郎李贤为首的使团,出使瓦剌 。李实刚走,瓦剌的使臣又到,在王直等的请求下,明朝又派右都御史杨善等出使瓦剌 。胡说:“上皇在瓦剌久,御用服食,宜付善等随行 。”景泰帝不予理睬 。不久李实回朝,传达也先的话:“迎使夕来,大驾朝发 。”于是,廷臣讨论派遣迎还使节,景泰帝说:“杨善既去,不必更遣 。但以奉迎意致也先,即令善迎归足矣 。”
景泰帝派使,没有一句提及迎还的话,也不同意派专使迎还,其不想迎还英宗的意图十分明显 。杨善到了瓦剌怎么办呢?也先问:“敕书何以无奉迎语?”杨善说:“此欲成太师令名,使自为之 。若载之敕书,是太师迫于朝命,非太师诚心也 。”杨善巧言善辩,不辱使命,功在史册 。但史家评论说:“辞令特实力之外表耳 。不有主战之君相,戮力之诸将,敌岂口舌所能挫?此古今论交涉之标准也 。” 伯颜帖木儿说也先送驾还国,留万世后好男儿名,其后杨善亦称赞说:“以后修史书当备载太师美,垂示万代 。”杨善的话正中伯颜帖木儿下怀 。从明朝人的角度看,伯颜帖木儿一个瓦剌人,这么重视名声,似乎很可笑 。其实他们重视的是与明朝的关系,等到送英宗回明朝的时候,他又为之放声大哭,显得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