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为何能成为常胜将军

一直以来,民间总把赵云称为常胜将军,虽说不被治学者所认同,但老百姓的这种质朴情感却不无道理,毕竟小说的影响力要远大于正史 。
根据《三国演义》的叙述来看,赵云单独带兵的机会极少,仅有的几次败仗,也无法算到他的头上,如夷陵之败,他未参加,街亭之败,诸葛亮是统帅,马谡才是原罪者 。而但凡赵云参加的战斗,哪怕战局处于劣势,他亦能临危不乱,独自断后,收拾残局,斩将杀敌,表现不俗,难怪常胜将军之名深入人心 。
要分析赵云的常胜之道,愚以为得从“截江夺阿斗”这个桥段着眼,以管窥豹,结合前人述评,或能找出一二干货,供今人参考 。
见机快,处置迅速
在小说第61回里,由于刘备入川的消息被东吴君臣侦知,顾雍进言乘机收复荆襄,遭遇吴国太的强烈反对而作罢 。张昭于是退而求其次,设计了一个骗局,派周善为使,以国太病重为由,骗孙夫人携阿斗回吴,作为换回荆州的人质 。赵云“截江夺阿斗”的桥段正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 。
按说孙夫人回娘家,不算啥大事,但是阿斗的去留问题,就值得计较了 。旧体制是家天下,刘备为主公,他不在,那么阿斗就是小主公,诸葛亮以下都得听他的,因为阿斗幼小,所以一切事务均由诸葛亮做主 。比如孙夫人的第一反应也是“须使人知会军师,方可以行” 。偏偏诸葛亮此时在外巡察,不在军中 。
事儿万分紧急,赵云来不及找张飞商量,只能靠自己独自决策了 。
且看小说是如何描写的:“原来赵云巡哨方回,听得这个消息,吃了一惊,只带四五骑,旋风般沿江赶来 。”这个“消息”包含了诸多信息:一,孙夫人一行已然离开;二,周善带了五百随从;三,阿斗被带走了 。从“只带四五骑,旋风般沿江赶来”这句,可见赵云见机之快,处置之迅速 。
若是换了一般将领,肯定是先请示汇报,找不到领导的话,起码也得找几位同事商量商量再说,如此一来,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
刘备曾赞扬赵云“一身都是胆儿” 。但常胜之道,凭胆气是没用的,张飞胆儿小吗?守下邳还不是一样败于吕布 。可见临济决断才是致胜的根本 。
作为负责一方的领导,决断力是必须的素质 。
面对突发事件,能否迅速的做出分析、判断及处理,能否有勇气去承担决断后的结果,是成败的关键 。这方面,赵云绝对是个榜样 。无论是长坂坡的七进七出,还是街亭之败后的“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无不体现出他超强的决断力和敢于担当的勇气 。
巧周旋,有理有节
四五骑对五百人,实力如此悬殊,胜败难料,但赵云还是追去了,因为他有另一个素质,那就是善于周旋,讲道理,重分寸 。
小说这样写道:赵云入舱中,见夫人抱阿斗于怀中,喝赵云曰:“何故无礼!”云插剑声喏曰:“主母欲何往?何故不令军师知会?”夫人曰:“我母亲病在危笃,无暇报知 。”云曰:“主母探病,何故带小主人去?”夫人曰:“阿斗
是吾子,留在荆州,无人看觑 。”云曰:“主母差矣 。主人一生,只有这点骨血,小将在当阳长坂坡百万军中救出,今日夫人却欲抱将去,是何道理?”夫人怒曰:“量汝只是帐下一武夫,安敢管我家事!”云曰:“夫人要去便去,只留下小主人 。”夫人喝曰:“汝半路辄入船中,必有反意!”云曰:“若不留下小主人,纵然万死,亦不敢放夫人去 。”
这是一位“掌内事”的官员与领导家属的言辞交锋,读来煞是有趣 。面对孙夫人蛮不讲理的呵斥,赵云不卑不亢,并不正面回答,而是通过巧妙的一步步的反问,将孙夫人带入无理的尴尬境地,如不让诸葛亮知道,是违制,带刘备唯一骨血走,是夺情,等等,理由相当充分 。当孙夫人诬其谋反时,他也充耳不闻,不反驳,不争辩,只求达到目的,堪谓有理有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