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前后三大谜题:是谁拯救了明帝国( 六 )


《明实录》记载:“以武清侯石亨缴功次 。册内将当先一万九千八百八十人升一级,阵亡者三千一百一十八人升二级 。”这是战后明帝国对石亨部的封赏 。北京保卫战时期的赏赐标准是:“敢勇当先,生获贼一名,或斩首一级,军民官总小旗甲军人升一级 。”(也先攻入北京之前景泰帝之命令)也就是说,升一级的条件便是杀死或者生擒蒙古军一名 。那么按照这个标准,石亨一部杀伤、俘获的瓦剌军在19880人以上 。
除石亨部外,宣府总兵杨洪所率明军也对瓦剌军造成了很大的杀伤 。北京保卫战期间,杨洪曾率军六万追击败退的瓦剌军 。杨洪一路追至拗羊山,击败其众,斩首数百级,俘虏敌酋阿归等人 。
不过,明军的斩首数实际上要比真实的杀敌数少得多 。因为蒙古素以拖回同伴尸体为战场首功,这是游牧民族的传统,比如匈奴人就规定谁带回战死者的尸体,谁就可以分享死者的全部财产 。因此,如果明军在一战中斩首数百级,那么瓦剌就可能付出了十余倍甚至更多的死伤 。据推算,杨洪一路对瓦剌的杀伤数当为一二万之间 。
结合前文,也先攻击北京时,大约有十万之众,奔逃到居庸关时仅余五万余人 。石亨部和杨洪部作为明军主要野战队伍,共同的战绩大约在三万到四万间 。因此瓦剌方的兵力损失与明军的战绩正好能够对应上 。
一般来说,按照军事常识,最后掌握战场的一方宣布的战果更接近真实 。如果这个战果能与对方兵力损失情况对应上,那就更具说服力了 。因此可以说,在北京保卫战中,瓦剌阵亡人数在三万人以上 。那么为什么也先方面只承认一万多的己方战损呢?这其实也很好理解 。这类具有裹挟被征服者性质的联军,往往只会计算己方核心力量的损失,对仆从势力或部落的损失则会无视 。由此看来,也先方所承认的一万多损失,很有可能仅指瓦剌本部的损失,至于鞑靼、兀良哈、哈密、沙州乃至女真仆从军的损失则被无视了 。
另外,史料中还有一个重要分歧,那就是北京保卫战最后一场大规模战斗的记载 。当时也先即将折返,于谦组织城头大炮炮轰也先营,毙敌众多 。关于于谦到底用大炮打死了多少瓦剌军,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个是《国朝献征录》中王世贞为于谦撰写的传记,关于于谦在北京保卫战方面的记载较为详细:“(于谦)亟擐甲,统大营,营于德胜门外 。诸门皆有兵,总二十二万 。虏见我兵胜而严,不敢轻犯,以数骑来尝我 。谦乃设伏于空屋,使数骑诱虏,虏遂以万骑来薄,我伏发败之 。孙镗毛福寿复败之西直门 。谦使谍谍上皇,轝驾远 。夜,令人以火砲击其营 。死者千计 。贼遂退 。”而另一个则是倪岳为于谦撰写的神道碑,记载于谦在最后一役举炮击死敌军万余:“敌觇我军严整,不敢有加于我,我亦不敢向敌轻发一矢 。喜宁嗾额森邀大臣出议和,且需金帛万万计 。葢强所难从,以起衅耳 。对垒凡七日,是为十月既望,敌移,扈跸渐远,乃举炮击敌营 。敌死炮下者万计 。额森大沮,宵遁 。京师解严 。”
此两方史料记录相差较为悬殊 。根据前文对明军杀敌数和也先逃至居庸关时的军队数量的分析来看,王世贞关于于谦在最后一役中举炮击死敌军千计的记载较为可信 。
北京保卫战最终以明军固守城池,主动出击并大败瓦剌军结束 。明将在沿线的关隘均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有效地拖延了也先进犯京师的时间 。明军在北京城下悍不畏死、英勇奋战,彻底摧毁了也先的嚣张气焰,挫败了瓦剌逼迫明帝国南迁的企图 。此战守住了明帝国国本,挽回了明帝国的尊严,也对明帝国京师、京畿和九边地区的军事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