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前后三大谜题:是谁拯救了明帝国( 二 )


也先打残大同镇城以后,也确实四处搜寻明军的动向,以求决战 。此时如果驻留大同城,亲征军确实能够加强大同的防务 。但大同周围的地形地貌又不适合与瓦剌铁骑进行野战,大同总督宋瑛之前的惨败就是前车之鉴 。因此,明军指挥层恰是因为发现也先的意图,所以最终才选择了放弃紫荆路线改走宣府路线的决定 。
当时也先探马四出,拼命探寻这支亲征军的路线 。瓦剌军一旦掌握消息,便会立刻聚兵一处进行攻击 。因此亲征军刚离开大同不久,大同便被打残,仅能勉强自守,根本无法做到任何支援 。这就是也先的第一招杀手锏 。也就是说,不管亲征军选择哪条回师路线,大同是肯定要被攻打的 。这从另一个侧面也验证了大同至蔚州再到紫荆关路线的不可行 。
1449年的土木堡之战进军、回师及瓦剌伐明路线图北京保卫战
在大同镇城和瓦剌军打得难舍难分的同时,亲征军的回师过程却似乎一路顺风,一路上并无瓦剌军队的截击 。当亲征军到达雷家站(今新保安镇)后的八月十三日,丧钟终于开始敲响 。吴克忠与朱勇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两番惨败并全军覆没 。
在之前的七月十五日,宣府总兵官都督杨洪曾奏称,有蒙古军队围攻马营已三日,并将河水断绝,营中无水 。在这份奏章中,其实隐藏着一个可怕的消息,那就是此时宣府上北路的独石城已经沦陷成为“虏巢”了 。然而七月独石的失陷、马营的被围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 。在独石城失守后,马营城守备惧不敢战,弃城遁逃 。云州守备率军支援,结果战败,云州亦陷 。独石、马营、云州,这三个宣府镇上北路最强军堡接连沦陷,造成了整个宣府镇上北路的恐慌,再加上消息不通,烽火不闻,以至于最后怀来、永宁等地的守军纷纷弃城逃窜 。可以说,此三城的沦陷,直接导致了整个宣府上北路的崩溃 。而此后宣府镇上北路和东路崩溃的消息,由于沿路缺乏烟墩和城堡,明军回师途中居然毫不知情!
当将近二十万明军和大量随属于八月十二日来到雷家站时,已经完全进入了瓦剌的包围圈 。那么最后发生在土木堡的那番大战,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八月十三日成国公朱勇等人战败以后,明军移动至土木堡,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地修筑起了能满足十几万人作战的堑壕和工事,和瓦剌军进行对峙,以至于也先军队无法接近 。明军由于筑起壕堑,蒙古人无法接近,明蒙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将近三日 。到了八月十五日,瓦剌突然派出使者,到达明军阵营,持书议和 。明英宗命令曹鼐同意其议和,复派遣二人送还瓦剌使臣 。也先根本就没有打算和明军议和,从一开始就准备完全吃掉这支明军 。也先佯装议和,派遣使者到明军阵营示好,导致了明军指挥官做出了错误的决断:他们最终相信也先的诚意,开始走出工事,进入行军状态 。
但是没想到,明军刚刚越过壕堑,也先大军突然回转,“四面击之”,把正在越过壕堑、营伍不整的明军打了一个措不及防 。十三万步兵和大量随行非战斗人员离开工事掩护、不成队列,在平原上遭遇十三万骑兵突袭,其结果可想而知 。当时蒙古军大呼:“解甲投刃者不杀!”,也先的这一举动成为压垮饥渴交加的明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失去了防御工事的明军放弃了最后的抵抗,土木堡之战,明军就此战败,明英宗被俘 。
谁拯救了明帝国?
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是土木堡之变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明帝国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开始 。其实如果当时明帝国南迁,则会正中瓦剌的计谋 。因为也先确实有攻占北京之意 。《明实录》载,大同总兵官都督同知郭登奏:送自虏中还者白叵罗至京,言也先会众议云:“北京已立皇帝,要领人马来交战,终无讲和之意 。我今调军马再去相杀,令彼南迁,与我大都 。”而也先得知明帝国毫无讲和意图后,当即调集兵马,打算“再去相杀”,迫使明帝国南迁,恢复故元大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