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前后三大谜题:是谁拯救了明帝国( 三 )


在也先调兵遣将,攒着劲攻打北京时,明帝国唯一要做的就是和也先在时间上赛跑 。面对惨败以后军政残破的形势,明帝国要赶在也先入犯京师以前做足准备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明帝国沿边的将士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勇”二字,为北京的备战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
也先自大同东进以后,于十月四日到达紫荆关北空地 。五日,投降瓦剌的内官喜宁率领也先部前哨进入紫荆关北口 。明军严阵以待,与蒙古军相持四天,蒙古军一直无法突破明军正面防线 。但是,当时的紫荆关尚不完备,还有很多能通往关内的小路 。加上由于明帝国建国几十年来从来没有蒙古军能侵犯至此,所以这里武备松弛,军士战力不堪 。土木堡之变后,景泰帝下旨堵塞山口,但是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明军不可能将可通人马的隘口完全封堵,紫荆关依然像筛子一样四处漏防 。虽然紫荆关先后有于谦调遣的一万二千余人把守,但是由于可通人马的隘口众多,守军分散防守,再加上太过仓促,所以当也先攻打主关口时,守军到达自己岗位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 。也因此,在也先凌厉的攻势下,守军纷纷溃逃 。就在这一危急关头,山东都指挥同知韩青奋力挥舞帅旗,招得劲骑百余,晓以忠义,仅率领百余骑兵,纵骑驰突,与瓦剌军大战于升儿湾,并手刃数名蒙古军 。韩青的骁勇成功地吸引住了敌军,引得蒙古军纷纷来战 。韩青在乱军之中突中流矢,却仗剑屹然不动,居然自午时战至申时,打了将近四个小时,而且明军不但没有崩溃,反而“转战益力” 。之后蒙古军凭借人数优势围之数重,想要招降韩青,不料韩青勃然大怒,破口大骂道:“我背忠义而狥汝乎!”说罢便引刀自刎 。韩青死后,右副督御史孙祥又率领未奔逃的残兵凭关坚守长达四日 。最终蒙古军眼见无法正面突破紫荆关,便找到还未封堵的其他道路,绕到守关明军背后 。腹背夹攻之下,明军逐渐不支,紫荆关遂破 。关破后,孙祥并未奔逃或投降,而是再次督兵与敌人展开巷战,最终因寡不敌众,力战殉国 。韩青、孙祥二人自始至终保全了对国家的忠诚,用自己的生命为北京换来了宝贵的四天时间 。
十月初九,也先所部突破紫荆关,至京师的路线再无一点障碍 。也先纵骑狂奔,两日行二百余公里,在十月十一日到达了卢沟桥,这是北京保卫战的开始 。而此时的明军,已不再是之前的狼狈之师 。
从八月二十日开始,大约前后五十日的时间里,于谦一共调整将领约六十人 。因为土木堡之败而被关入大牢的杨洪和石亨被重新起用,这二人是北京保卫战的灵魂人物 。此前,在紫荆关死战的硬汉子韩青也是在于谦的任命下赶往紫荆关的,可见于谦看人颇为准确 。
于谦的另一个措施是加固城防并在北京城外设置障碍物 。明军于城上、城垣、堞口新设门扉一万一千有余,沙栏五千一百余丈,以阻击瓦剌军 。
于谦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调兵 。在五十天的时间里,于谦一方面整顿京内残兵,一方面调集备倭军及河南、山东备操军入卫,并且从通州的粮仓筹备了足够的粮草以补给军需 。这些工作都在五十天内完成,不得不说是一场浩大的动员运动 。终于,在紫荆关被破前夕的十月初八,于谦将一切安排妥当,可见孙祥及韩青的坚守是多么重要!
当时于谦在京师九门一共部署了二十二万大军 。总兵官武清伯石亨守于德胜门,都督陶瑾守于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守于东直门,武进伯子朱瑛守于朝阳门,都督刘聚守于西直门,副总兵顾兴祖守于阜成门,都指挥李瑞守于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守于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守于宣武门,皆受石亨节制 。于谦身为北京保卫战的最高指挥者,亲自披挂甲胄,晓以忠义,诸军感泣,战力高昂 。随后于谦又下令关闭京师城门,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