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越南、朝鲜、日本为何没纳入中国疆域?

导读:在秦汉时代,中国的疆域向四方扩大了很多 。这些地区,从秦汉以后,几乎一直留在中国之内,融合为中国的一部分 。可是,有三个地区,在这个时期大量地接受中国文化,接受中国的移民,却没有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这个现象值得探讨 。
跳跃式的海路联结
首先,是今天中南半岛的越南 。此前已经提到,在秦汉已有中国的行政单位,而中国的大量移民,也在越南立足 。可是,中国建立的郡县,大致限于越南北方,交趾郡没有延伸到今日越南南部 。在日后的历史,越南始终是华化很深的地方,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见,越南的建筑和风俗,都和广东相当接近 。一直到近代,因为法国的占领,发展了新的拼音文字,越南的文献方才不用中文 。但是交趾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列入版图,又经常独立自主 。越南紧邻广东、广西,却居然能够相当程度保持自治 。
第二个个案,是朝鲜半岛 。在汉代,朝鲜半岛曾经有四个中国的郡(乐浪、玄菟、真番、临屯) 。在半岛上,曾经有过不同的族群,分别建立国家,难得统一,也长期留在中国疆土之外 。朝鲜长期使用中文字:他们的历史、文学和日常的交流工具,无不是中文 。距今四百年前,他们创造了自己的拼音文字,不再使用中文 。他们的传说,无不以殷商王子箕子开朝和燕人卫满建国作为早期的历史 。秦汉时代,许多中国移民,从山东经过海道,进入朝鲜,或者遵循陆路,由辽东进入朝鲜 。半岛上的生活习惯,也和中国的北方十分相近 。固然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常常是中国最亲密的外围,可是除了汉代设过郡县,朝鲜始终是自治的国家 。
第三个个案,是日本 。日本考古学上,一个划时代的转变,是在弥生文化时代,也就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晚年和秦汉 。在这时期以前,日本还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是一进入弥生时期,立刻出现了稻米耕作、铜器、铁器、国家组织 。凡此变化,在九州岛发生最早,然后延伸到日本其他地区 。日本民族,来自两个方向:一支来自北方的亚洲大陆,一支是经由海路,从南方进入的族群 。这两元的结构之中,北方的一支——江上波夫所称的“骑马民族”——可能就是亚洲大陆上使用通古斯语言的一支,日后,他们成为日本的武士阶级;另一支,则是在九州岛登陆的亚洲大陆族群,金关丈夫和梅原末治等人,都认为是从中国进入的族群,弥生文化,就是这些人带入日本 。
既然稻米不能在中国北方种植,而日本古代的稻米,在考古学上的证据看,和中国南方河姆渡文化的稻米同一种属,弥生文化的来源,应当来自中国南方 。中国和日本的传说,都有徐福带领三千童男女移民日本的故事 。我们不必讨论这个故事的细节,只看徐福故事的背景,是在秦始皇时代,正是大量中国移民,陆续移入日本的时候 。据日本学者估计,从秦和两汉三个朝代四百多年,从中国移入日本的人口,不亚于三百万 。众所皆知,日本和朝鲜一样,长期使用中文,其风俗习惯,也和中国相当接近 。可是,日本从未纳入大陆疆域之内 。
这三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点:从中国本部进入这些地区,都是经过海路,固然越南和朝鲜和中国都有陆上连接 。最初进入越南的中国影响,却是经过粤江三角洲的广州 。同样,经过辽东进入朝鲜的途径,相当迂远,倒是从山东半岛,一苇渡海,立刻就到了朝鲜西岸 。从山东半岛进入日本,和从江南进入日本,都可以经过海路,借季候风和洋流之力 。秦汉帝国的交通路线,编织了一个庞大的道路网,由纵横主干道,经过分支,一步一步,从核心地带,渗透各处 。移民开拓了新的分支道路,也就将中国的行政权力,带进了新的地区 。海路交通,没有可寻的主干道和分支道,只是一个港口到另一港口,乃是跳跃式的联结,不同于陆路的交通,能够编织为持续存在的道路网,网罗新的地区于中国的版图 。这一个特点,我想也可以解释,秦汉帝国的扩张,和罗马帝国的扩张,两者之间的区别 。因为后者的本部,是地中海的一个半岛,罗马各方面的扩张,三分之二以上,是经过海路 。虽然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说,真正的大路,大概只有三条,都要经过意大利半岛的根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