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钱币制度最为混乱甚至出现了泥钱

五代十国是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混乱时期 , 也是中国帝王时代钱币制度最乱的时代之一 。
为什么说“最乱”?因为那个时代流行的钱币 , 既有唐代铸造的“开元通宝”和各色年号钱 , 也有唐朝灭亡后各独立王国继续铸造的唐式钱币 , 还有大大小小各王国以自己名义铸造的钱币 , 既有铜钱 , 也有铁钱、铅钱 , 甚至泥钱 。
五代的五个王国都至少铸造过一种钱币 , 而十国中倒有近1/3的国家 , 从诞生到灭亡 , 连一种钱币也未曾铸造过 。
一般认为 , 十国中未曾自行铸钱的有三个国家 , 即江浙一带的吴越国、长江中游的荆南国和僻处山西的北汉国 。吴越和荆南都没有自己称帝 , 而是向中原朝廷或周边大国称臣 , 它们(尤其前者)的财力是足以铸钱的 , 但政治、经济上都没有撇开开元通宝和中原钱币另搞一套的必要性 。
唯独北汉是个例外:这个国家是后周取代后汉建国后 , 原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弟弟刘崇不愿臣服 , 在自己领地山西建立起的割据王国 , 这个王国不仅自行称帝 , 而且和同时代的中原王朝处于互不承认合法性的敌对状态 , 关系恶劣 , 它之所以未曾铸钱 , 原因只有一个——又穷又弱 。
北汉开国皇帝刘崇原本是北汉的太原留守 , 建国时只拥有河东十二个州的地盘 , 即便天下太平的盛唐时节 , 人口最多时不过279100户 , 经过安史之乱和五代的几次大战 , 人口越来越少 , 最后时竟只剩下35200户 , 只及盛唐时的八分之一 。这样一个贫弱的割据王朝 , 仅仅因为北宋和契丹对峙 , 依靠契丹的庇荫才得苟延残喘于一时 , 否则恐怕根本无法维持四世二十八年的光景 。
不过近来一些谈论古钱币的著作、报道 , 却屡屡谈及“北汉钱” , 其中曝光率较高的 , 一是“汉元通宝” , 二是“广运通宝” , 一些爱好者常常借这两种“北汉钱”的存在 , 力图为“北汉无铸钱”的历史定论翻案 。
那么这两种“北汉铸钱”是否存在呢?先说“汉元通宝” 。这种钱千真万确是存在的 , 但并不是“北汉钱”而是后汉钱 。后汉只有刘知远、刘承祐两代皇帝 , 立国时间更只有短短四年 , 是被正史承认、历史最短的“正统王朝” 。“汉元通宝”是刘承祐乾祐元年(公元948年)用“开元通宝”的旧模翻铸的 , 尽管北汉开国皇帝刘崇是刘知远的亲弟弟 , 刘承祐的亲叔叔 , 但北汉毕竟不是后汉 , 将后汉钱讹作北汉钱 , 一如将蜀汉刘备、刘禅的铸钱硬说成是西汉钱一样 , 是不严肃的行为 。
至于“广运通宝” , 迄今只有零星收藏者宣称“淘到” , “广运”是北汉最后一个皇帝刘继元的最后一个年号 , 当时北汉已经风雨飘摇 。即便真有“北汉钱” , 最不可能的也正是“广运” 。那枚语焉不详的“广运通宝”倘非好事者伪造 , 则或是别的以广运为年号者所铸:按历史上共有四个“广运”年号 , 其中后梁萧琮在第一个“通宝”——开元通宝诞生前 , 而另外两个“广运”——西夏开国皇帝元昊和大理国段正严 , 都是有可能铸造这种通宝的 。


【五代十国时期钱币制度最为混乱甚至出现了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