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普遍斯文扫地是时代环境的问题

纪晓岚做了五十来年的官 , 总的说来是春风得意 , 生既显赫 , 死亦哀荣 。然而 , 据《满清外史》所载 , 乾隆皇帝曾经痛斥纪晓岚 , “我看你还算有点文才 , 所以让你主持四库全书的事情 , 其实只是把你当倡优来养而已 , 你怎么敢胡乱议论国家大事!”
网络配图
孟子早就说了 , 君上可以把臣下视为土芥 , 臣下就可以把君上视为寇仇 。皇帝说出这等侮辱之言 , 有点骨气的文人都会消化不了 , 然而纪晓岚把这句话消化了 , 继续做着清朝的名臣与顺臣 , 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 , 也对满清统治者多有回护 。
再来看宋朝的一个故事 , 这个故事有多种版本 , 前人认为比较可信的版本是这样的:宋太宗罢免了名臣吕蒙正的宰相职务 , 并且对另一个名臣钱若水说 , “吕蒙正本来只是个平头百姓 , 我提拔他当了宰相 。现在下去了 , 想必会受冷落 , 肯定是眼巴巴地等着官复原职吧 。”
钱若水却说 , “吕蒙正提拔得固然快 , 但他确实具备与宰相相称的风范和名望 , 哪里会受冷落呢?我可没听说他心情郁闷的事情 。”听了这话 , 宋太宗无言以对 。钱若水却不依不饶 , 后来又对别人叹道 , “皇上竟然这样对待辅政的大臣 , 大概是因为没有操守高洁、进退有节的人来提高他的觉悟 , 所以他才这么看不起人 。”于是乎 , 正当壮年的钱若水以母亲年迈为由 , 要求辞官奉养 。
网络配图

看了这两个故事 , 我们很容易得出钱若水的自尊心比纪晓岚强得多的结论 , 因为纪晓岚连当面的痛骂都能忍 , 钱若水却忍不了皇帝的几句闲话 , 何况这闲话说的还是别人 。但我们也要知道 , 宋朝是一个文人待遇特别好的时代 , 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规矩 , 赵氏子孙基本没有违反过 。有宋一朝出了很多特别精彩的人物 , 这也是原因之一 。
反观清朝 , 入主中原的异族皇帝缺乏自信 , 容易疑神疑鬼 , 因此文网既密 , 忌讳也多 , 文人不得不战战兢兢地过日子 。环境对人的影响 , 有些时候是很大的 。裴矩在隋朝当官的时候阿谀奉承 , 到了唐朝却变成直言敢谏的诤臣 。如果文人的脸皮普遍变得特别厚 , 我们就需要思考 , 这个时代是不是出了问题 。
网络配图
近来有不少人去翻中国文人的“文革”老账 , 说他们当时表现得如何不堪 , 如何斯文扫地 。但我们不妨扪心自问 , 如果处在当时的环境 , 我们自己能不能做到宁折不弯 。孔子说 , “岁寒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 他老人家说的是“后凋” , 并没有说“不凋” 。压力足够大的时候 , 精神可能不垮 , 血肉之躯是肯定要垮的 。很多时候 , 相较于主动逢迎 , 相较于未寒先凋 , “后凋”已经很不容易 , 很值得尊敬了 。
从个人操守来说 , 我们应该要求自己永远不凋 , 至少也要以此为目标 , 但从社会人情来说 ,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营造一个温暖和煦、促人向善的环境 , 尽量减少芳华凋萎、满地倡优的可能性 。异常高绝的品格 , 往往出现在异常惨酷的时代 。要知道 , 方孝孺的流芳千古 , 背景是包括学生在内的十族诛灭;史可法的流芳千古 , 背景是血流漂杵的扬州十日;文天祥的流芳千古 , 背景是风雅大宋的残破河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