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将刘询扶上皇位为何死后却被满门抄斩

汉武帝雄才盖世 , 但他也始终没有解决接班人的问题 。先是立嫡长子刘据为太子 , 之后他宠幸李夫人 , 于是想立李夫人的儿子刘赙为太子 。可是还没来得及立刘赙为太子 , 李家就获罪被族诛 , 刘赙自然也就被边缘化了 , 于是被封为昌邑王 。之后 , 又发生了巫蛊案 , 太子刘据被迫造反 , 失败之后自杀 。到汉武帝去世时 , 只有钩弋夫人的儿子弗陵 , 为了防止汉高祖去世后吕后专权的情况再次出现 , 汉武帝将钩弋夫人赐死 , 并托孤给霍光、上官桀等人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武帝在位时 , 雄才大略 , 权力都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 。集权的好处当然是很明显的 , 因为权力集中 , 所以只要掌权的人英明神武 , 就很容易办成一些大事 。可是 , 集权的弊端在于 , 因为权力过分集中 , 所以一旦掌握权力的人突然去世 , 这个权力中心不存在了 , 就会引起一些混乱 。汉武帝去世前 , 托孤的时候 , 为了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在大臣手中 , 架空自己年轻的儿子 , 所以并没有将权力都托付给霍光 , 而是还有上官桀、桑弘羊、金日磾三个人 , 以相互牵制 。可是 , 汉武帝去世后 , 霍光很快就以上官桀图谋“杀霍光、废昭帝、立燕王旦”为名 , 杀掉了上官桀 , 桑弘羊和金日磾随后也先后被霍光消灭 。这样 , 权力还是集中到了霍光手中 。
霍光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后 , 在昭帝时期 , 总体而言还是不错的 , 这当然得益于昭帝早逝 , 压根没有来得及与霍光发生权力冲突 。昭帝年仅二十一岁就突然驾崩 , 霍光多少也有些嫌疑 。毕竟 , 上官桀就曾串通燕王旦 , 想废昭帝另立燕王旦为帝 。从史书记载上看 , 昭帝虽然不如汉武帝那般英明神武 , 但至少有中人之资 , 一旦年龄大了 , 霍光还要继续名正言顺的掌握核心权力 , 就没有那么顺理成章了 。
站在霍光的角度看 , 要保证他始终能够掌握最高权力 , 无非是两个办法 , 一个是少年皇帝 , 不懂政事 , 另一个办法就是皇帝懦弱无能 。史书的记载显示 , 霍光在政治斗争中获胜后 , 权倾朝野 ,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汉昭帝就感到“芒刺在背” , 很不舒服 。也就是说 , 汉昭帝已经意识到 , 霍光会威胁到他的权力乃至人身安全 。而且 , 这样的感受能在史书上流传下来 , 就说明汉昭帝的这种感觉曾对身边人表露过 , 那么他当然会寻找机会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 。所以 , 如果有可能 , 换一个年龄更小的皇帝 , 以便于自己继续掌握最高权力 , 就是霍光的理性选择 。
因此 , 在汉昭帝不明不白的突然驾崩后 , 大臣讨论立谁为帝时 , 广陵王胥首先被排除了 , 理由是他从来没有进入过皇位继承人范围 , 汉武帝在巫蛊案之后 , 本来就可以立广陵王胥 , 却没有选择他 , 而是选择了年幼的汉昭帝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理由其实压根就不能成立 。汉高祖刘邦驾崩后 , 吕后专制 , 周勃等人除掉吕氏家族后 , 就选择了立代王为帝 , 而代王的母亲薄姬很早就已失宠 , 随代王到了封地生活 , 刘邦也从未考虑过让代王继承皇位 。但周勃等人仍然选择了立代王为帝 。当然 , 周勃等人立代王为帝的理由或许是 , 高祖诸子中当时代王年长而且名声不错 , 但更重要的显然是 , 正因为刘邦从未考虑过让代王继位 , 薄姬又是小门小户 , 所以代王在朝廷里没有什么势力 , 立他为帝 , 周勃等人可以继续把持朝政 。而霍光拒绝让广陵王胥继位 ,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显然是 , 他年龄大 , 心智已经成熟 , 一旦登上帝位 , 那么就很容易与霍光发生冲突 , 危及霍光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