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为何对死伤无数的甘露之变幸灾乐祸

唐朝甘露之变这件事是发生在唐文宗大和九年,也就是835年十一月的一次政变,宦官势力得到优胜,造成了朝廷中很多官员被杀 。这场甘露之变的性质是宫廷政变夺权 。
【白居易为何对死伤无数的甘露之变幸灾乐祸】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朝甘露之变的背景是在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唐朝宦官的势力日益强大,唐德宗委任宦官掌管禁军并且成为了定制,从此宦官的势力变得不可抑制 。在宝历二年,也就是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所杀,另一个宦官王守澄立了文宗为皇帝 。由于唐文宗向来都不满宦官的专权,大臣郑注、李训等人知道唐文宗有反抗之心,于是便和文宗一起秘密谋划将宦官诛灭 。李、郑两人因为王守澄的引荐,才得以进入朝廷担任高职,文宗认为与二人谋划不容易引起各宦官的警觉性 。在当时,外人只知道李训和郑注两人依靠宦官胡作非为,却不知道两人原来是和文宗另有密谋 。大和九年的时候,文宗用李训的谋划,杖杀曾经参与杀害唐宪宗的宦官陈弘志,不久之后,又以李训和郑注的谋略将王守澄赐死 。
虽然李训和郑注两人的目标是将宦官专权清除,但之后两人便开始争功,事情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 。九月,李训被提升为宰相,同时把郑注派到外地担任凤翔节度使,这表面上是作为援助,但是内心却另有打算,如果宦官清除的计划成功,那么下一个目标就是郑注 。
但是“甘露之变”最后的结果还是宦官获胜,唐文宗在后来,由于深受宦官的压制,郁郁而终 。
甘露之变后几位诗人的反应
在甘露事变后,唐文宗听闻多名朝廷重要将领被诛灭感到十分的悲痛,但同时也是无可奈何 。现今,他唐文宗完全是处于太监的控制之下,只能在深宫中九重哀叹悲凄 。那么在甘露之变后几位诗人的反应如何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甘露之变后,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在东都洛阳闲居的白居易听说长安的老同事全族一起上法场这一事情,显得十分的幸灾乐祸,于是就作了诗《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退居政治二线的白居易一直为火灼心,如今能够看到往日的后来居上者终于要一命黄泉了,也难免会卖弄一下自己早先退出朝廷的狡黠和洁身自好的智慧 。
而相比于白居易,同为官场元老的裴度来说,他虽然是浮城避祸,但很少表现出幸灾乐祸的情感 。裴度借酒消愁,在诗文之间,透露着看似闲适的心境,但也有藏不住的笑意和或者是抑制不住的悲愤 。从裴度在甘露之变后的诗文看,可以看出他比白居易要厚道的多 。
相比于老年人来说,正值青年的李商隐就显得更加的意气风发 。年仅二十四岁的李商隐,在甘露之变事发后,就立马作了一首《有感二首》,表达自己的愤愤不平,同时感慨时局 。
“甘露之变”后,另一位诗人也是有感而发,他就是杜牧,但他的态度跟李商隐完全是相反的 。当时一直在外辗转反侧的杜牧刚刚入京作监察御史,正值李训和郑注气势高涨,杜牧对两人又反感又惧怕 。后来他的好友被贬值,让他气愤之极 。所以他的态度很李商隐正好相反 。
甘露之变为什么会失败
甘露之变是发生在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一月的一次政变,在这次政变中宦官势力获胜,造成了朝廷中很多重要官员被杀 。那么这次甘露之变为什么会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文宗是由宦官王守澄从十六王宅中被选出来立为皇帝的 。文宗的祖先、哥哥都是被宦官所杀,所以为了能够“刷君父之仇耻”,所以文宗更是决定要将宦官除尽 。宦官最初是以一种奴隶的身份出现的,但是在唐文宗时期的宦官已经是拥有军权,控制禁军,指挥朝政等朝廷重大事项,实力是非同小可 。